日本水雷战队变迁史 概括篇 (上)
日本水雷战队变迁史 概括篇 (上)
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日本水雷战队从明治到昭和时期的变迁历程。从驱逐舰的发展、鱼雷技术的进步,到二战中的实战应用,本文将为你呈现一幅详实的日本海军驱逐舰发展史。
从明治到昭和:驱逐舰的发展
明治时期的驱逐舰大多为英国制造,一部分为国产。水雷艇的进口国有法、德、英三国,但驱逐舰的进口国只有英国一家。原因大抵是英国为驱逐舰的发祥之地。
1903年,世界各国的驱逐舰数量如下:
- 日本 19艘
- 英国 123艘
- 法国 30艘
- 俄国 55艘
- 美国 20艘
- 德国 47艘
- 意大利 13艘
驱逐舰在日俄战争时期的航速就已能达到30节以上,其实用性也已经经过考验。而且,日本根据在日俄战争时期的经验也开始产生了远洋鱼雷战的思想,编队上开始出现3~4个驱逐舰小队组成的水雷战队。
日本最初的水雷战队编成于1913年。司令官为少将军衔、旗舰为小型巡洋舰。一支水雷舰队包含12~16艘驱逐舰,以一整个舰队为单位计算战斗力,乘员合计约有2400名。
驱逐舰的任务除了鱼雷攻击,还包括巡逻、扫雷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的出现也让驱逐舰多了反潜作战这一职责。当然也要负责战列舰、巡洋舰、运输船团的护卫任务。
1917年,一战中的法国海军为了对抗德国的U艇攻势,向日本下达了12艘驱逐舰的建造订单。各工厂及民间造船厂以樺型驱逐舰为蓝本建造并交付订单,最终超过29节的预定航速,达到了30节的实际航速。这12艘驱逐舰便是法国的阿尔及利亚级驱逐舰。
1917年10月7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下单的「第11号驱逐舰」的试航,本舰由三菱长崎造船厂建造。此次订单也让日本海军积累了从未有过的急速大量建造舰船的经验。
进入大正时代后,驱逐舰分为了一等和二等驱逐舰。1000吨以上为一等驱逐舰,以气候、气象相关的名称命名。未满1000吨为二等驱逐舰,以植物名作为舰名。
在世界各国的海军在驱逐舰、巡洋舰上采用53cm直径鱼雷的时候,唯独日本从昭和时代开始装备更大的61cm直径鱼雷。从1926年竣工的睦月级驱逐舰开始,日本海军就开始普及了61cm鱼雷。1933年,著名的93式61cm氧气鱼雷正式被采用。氧气鱼雷的设想虽然诞生自英国,但在投入实用前经常发生事故。各国海军也注意到了这一设想的实用性,但对于纯氧的爆炸还是没有确保安全的手段。1942~43年的所罗门海战中也验证了氧气鱼雷的巨大威力,但起爆引信过于敏感的缺陷也暴露出来。
1926年8月的睦月级二号舰 卯月
在实战中,令双方指挥官都感到苦恼的便是驱逐舰的续航力问题。即使是后期的绫波型特II型驱逐舰,在满载475吨的重油时也只能达到14节/5000海里(横滨到上海的往返路程),在太平洋上就必须要等待数日完成海上加油。哪怕后来的莱特湾海战中也有返程中几乎要耗尽燃料的驱逐舰。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日本保有111艘总共167800吨的驱逐舰,在战争中的4年共建造63艘,但战败时的残存舰船只有41艘,共64700吨(『終戦と帝国艦艇』福井静夫著),其中也包含受到损伤或无法移动的舰船。开战时,日本拥有以下六个水雷战队:
- 第一舰队(主力部队)所属 第一水雷战队
- 第三水雷战队
- 第二舰队(前进部队)所属 第二水雷战队
- 第四水雷战队
- 第三舰队(南方部队)所属 第五水雷战队
- 第四舰队(内南洋部队)所属 第六水雷战队
当然,最新锐型号优先编入主要舰队,殖民地根据地舰队则多为旧式驱逐舰。
1942年~43年,以太平洋所罗门海域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尔基地为据点,驱逐舰连日南下作战,趁夜色为因战斗而被孤立的岛屿运输粮食、弹药。这就是所谓的“鼠输送”作战。虽然是普通而辛苦的运输任务,但驱逐舰上的乘员依然勇敢地坚持着。但是,进入1942年10月,随着美国的SG雷达的精度逐渐增加,向来对夜战充满自信的日本水兵的目视索敌优势也逐渐丧失了。日本驱逐舰广泛装备23号对海雷达已经是1943年秋天的事情了。
此外,令人意外的是许多日本驱逐舰均死于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例如,阳炎型的第一炮塔后方船体下部设置了93式水中听音机与93式水中探信仪(被动与主动声呐),但当时的海中声学工程还没有取得足够进步,不仅难以准确捕捉敌方位置,还增加了被敌方捕捉的可能性。
1933年12号驱潜艇装备的九三式探信儀一型概要图。在89型探信儀的基础上改进并采用从法国SCAM公司购买的超声波换能器研制而成,是日本海军第一种实用型水中探信仪。
在深弹方面,日本驱逐舰一般搭载36个95式爆雷(圆筒形),通过舰尾左右的94式爆雷投射机进行攻击。该深弹的重量为160千克,仅为美国驱逐舰的Mk6型(油桶形)的84%,两者并没有太大差距。但根据战后的研究,战时日本在包括海中声学情况的研究和运筹学统计方面的对潜战术已经落后于美国了。日本的驱逐舰单独击沉美国潜艇的已确认战果只有7艘,与此相对的,被美国潜艇击沉的驱逐舰达到了37艘,占驱逐舰总损失数的30%。其余54艘占44%被飞机击沉,还有仅11艘占9%的驱逐舰在海面战斗中被击沉。
在明确敌方的空中力量是最大威胁之后,阳炎型后部的第二炮塔被换成了96式25mm三联装机枪,以及其他防空增强手段。此外,战争末期搭载20挺以上25mm机枪、4挺左右93式13mm机枪的驱逐舰也不在少数。
此外,驱逐舰还需要承担许多其他任务。她们和扫雷艇一样搭载单舰用或双舰用(两艘驱逐舰并列拖曳)的大型扫雷具,偶尔会以此执行扫雷任务。第一水雷战队在1942年4月,从印度洋作战中返航时就使用了深度设定在12米的3号大扫雷具,顺利突破了狭窄的马六甲海峡,确保了航母舰队的安全。
在舰载艇方面,以初春型为例,其上5艘里2艘为7米快艇,两艘7.5米内火艇分别放置在在两根烟囱的右边。但是,作战时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驱逐舰也经常会将一部分舰载艇和扫雷具撤下。
电报室前后各两处,分别在舰桥下和后部桅杆下,通信兵在此轮流值班。厨房设置在在舰桥下的船体上部和船艏楼的后部,负责包括宵夜在内的一天四食。
败战时,六个水雷舰队已经全灭。配属在舰队中的驱逐舰只剩第七舰队(对马海峡防御)第103战队的防空驱逐舰「春月」、上海方面根据地的「栗」「莲」、第一护卫舰队第105战队(新潟)的「响」、舞鹤镇守府的「柿」「堇」「楠」「雄竹」,再者就是其他各地残存的单艘驱逐舰了。
下水后停止施工的一共有四艘。战后作为赔偿舰交付的驱逐舰有苏联6艘、英国,中国各7艘(英国中的1艘在日本解体)、美国6艘(2艘在日本解体)。
本文原文来自Bilibili,作者为@史库伦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