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秘密:河大明伦校区的大礼堂被烧毁了,“明伦”会幸免吗?
名字的秘密:河大明伦校区的大礼堂被烧毁了,“明伦”会幸免吗?
2024年5月2日晚,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突发火情,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建筑被付之一炬。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礼堂不仅是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此次火灾不仅让无数人为之痛惜,更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原大地的精神高地——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国保“大礼堂”被烧毁了!
这意味着什么?
根据河大官网的通报,2024年5月2日晚11时20分左右,正处于修缮施工中的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突发火情。
曾经的美好被付之一炬!很多河大学子都表示,火灾触目惊心,为河大的图腾坍塌而痛心不已!
1912年,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应运而生,这正河南大学的前身。
河大不仅是河南近代教育的摇篮,更是清末民初国内三大欧美留学起源地之一,与清华学校(现今清华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前身)齐名。作为民国时期面向世界开放教育的前沿阵地,河南大学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这次失火的大礼堂位于河南开封明伦校区,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1931年5月,河南省政府聘任许心武担任校长,他与李敬斋一起,对河大校园规划做了重新布局,并着手建造大礼堂。
中西合璧的大礼堂于1934年12月28日竣工,占地面积达3932平方米,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总建筑面积为4687平方米,可容纳观众超过3000人。作为全国近代建筑艺术的精品,它不仅是河南大学的骄傲,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大礼堂所在的“明伦”校区,其名中的“明伦”二字,源于《孟子·滕文公上》的深刻寓意: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这句话描绘了古代乡里办学的地方,其名称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所不同,夏朝称之为“校”,商朝为“序”,而周朝则称之为“庠”。至于国家层面所办的大学,这三个朝代都统一称之为“学”。
不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其核心目的都是在于明晰和传授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标准,使得上层人士能够“明伦”,进而引导大众亲近和践行。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河南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坚守。
所谓“明”即明确、明晰,“伦”即人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人伦主要有“五种”,即“五伦”,具体指:
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
4.长幼有序: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深刻体现了古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细致规范。即便在今日社会,这种关系体系依然展现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我们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此次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的不幸焚毁,不仅让无数人为之痛惜,更是让我们深刻反思: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和回归传统文化的价值?大礼堂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焚毁无疑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次巨大冲击。
这一事件或许正是提醒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和传承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