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
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
桑寄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多种功效。它主要生长在桑树上,是一种寄生植物。本文将详细介绍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主治、现代药理研究、成分、用法用量、禁忌、选方、日常食用方法以及选购保存等多方面信息。
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
桑寄生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补肾,强筋骨:桑寄生味苦,苦入肾,肾主骨,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偏废不用)等病症。
安胎:桑寄生性平和,不寒不热,可益血安胎。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产后乳汁不下等病症。
除风湿,通经络:桑寄生因为寄生在桑树下,集桑之余气而生,性专袪风逐湿,通条血脉,通经活络。用于风湿痹痛、女性腰痛等症。
补血和血:桑寄生味甘,甘能补血,血充盈则充肌肤、坚发、坚齿、长须眉。用于郁血性肾炎、月经不调、咯血、少白头、牙齿松动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
- 桑寄生有降压作用。
- 桑寄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镇静作用。
- 桑寄生中的扁蓄甙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 桑寄生对体外伤寒杆菌、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 桑寄生水煎剂对肠道病毒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 桑寄生有提高T细胞数量与增强T细胞功能的作用,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用法用量
饮食养生剂量:6~12g,用水煎服。
- 煲汤:桑寄生特别适合孕妇食用,桑寄生与鸡蛋同住,或做成鸡蛋汤,对补血安胎都有很好的效果。
- 煮蛋:桑寄生、杜仲各10g加水煎取浓汁,阿胶5g溶化;鸡蛋2个打入碗中,加入药汁,搅匀,蒸熟食。对于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有较好的效果。
- 代茶饮:桑寄生8g,桂枝12g,将以上2味中药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10分钟,转用小火继续煲约1小时,加适量冰糖,等冰糖溶化后熄火,代茶饮。可补肝肾。
禁忌
- 体质偏寒者慎用。
- 风寒表证未解时不宜用。
- 可见过敏反应及轻度头晕、口干、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反应。
- 于有毒植物巴豆、乌桕、红花夹竹桃等植物上的寄生不能供药用。
- 寄生有桑寄生、槲寄生之分,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应分别正名使用。
桑寄生选方
补肝肾:桑寄生9g,桂枝15g,冰糖适量。将以上2味中药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10分钟,转用小火继续煲约1小时,加适量冰糖,等冰糖溶化后熄火,代茶饮。
清热利湿:桑寄生、芦根各15g,黄鳝3条,盐适量。黄鳝处理干净,与中药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熬成汤,加盐调味。
经后补血:桑寄生12g,鸡蛋1个,红糖少许。水煎,去法,加红糖少许,喝汤,食蛋。每日1次。—般在月经结束后,连续用药3~4日。适用于女性体虚者。
治滑胎:桑寄生、断续、何肢各100g,菟丝子200g。将桑寄生、断续和菟丝子研成细末,水化阿胶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热水送服。
桑寄生日常食用方法
桑寄生猪蹄汤
材料:桑寄生50g,猪蹄2个
调味料:盐适量
做法:将猪蹄去毛洗净,斩成块状,用沸水汆过后再用冷水冲洗,备用。
桑寄生浸洗干净。将所有的材料放入煲内煮汤,先以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煲3个小时,放盐调味即可。
养身功效:除风湿,强筋骨,之疼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腰膝无力等。调经利水——益母鸡蛋汤
鸡蛋200克,益母草30克,桑寄生30克,冰糖15克。益母草,桑寄生洗净,鸡蛋煮熟去壳。益母草,桑寄生,煮鸡蛋,冰糖放入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用小火煮30分钟即成。养血祛风,补虚柔肝——桑寄生老母鸡汤
母鸡一只(约500克),桑寄生30克,玉竹30克,枣(干)20克,姜5克。将老母鸡,去毛,肠脏,肥油,取半只斩块,并起油锅,用姜爆香备用。桑寄生除去杂质,洗净,玉竹、红枣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3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本品特别适合准备怀孕的男女或孕妇食用。滋阴润燥,补脾养血——桑寄生煮鸡蛋
桑寄生20克,鸡蛋2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饮汤。本品还有补血安胎,濡燥除烦之功效,特别适合孕妇食用。益肝肾,散肝热——桑夏瘦肉汤
桑寄生90克,猪肉(瘦)90克,夏枯草15克。将桑寄生,夏枯草洗净,猪肉洗净,切块。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煮1小时,加盐3克调味即可。利水,祛风,止痛——川芎寄生鱼头汤
草鱼1条(约300克),川芎9克,桑寄生24克,枣(干)20克,姜5克。将草鱼去腮洗净,鱼头稍煮铲起;川芎,桑寄生,生姜,红枣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2小时,加盐5克调味即可。
桑寄生药用部位
为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桑寄生、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桑寄生选购保存
以枝细、质嫩、色红褐、叶未脱落者为佳。保存时应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以防潮。桑寄生地道产地: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