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黄河下游学说辨析
“大禹治水”的黄河下游学说辨析
“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治水传说之一,关于其发生地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黄河下游说”最具代表性,但这一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本文将从地理、历史、考古等多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黄河下游的地理特征
黄河下游属于平地河道,泥沙含量极高,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全新世以来,黄河下游干流的泛滥和改道,是形塑华北平原地理景观的支配性变量。文献中经常提及的黄河洪水,实际上大部分发生于黄河下游。
学界观点分析
徐旭生先生认为洪水主要发生在兖州地区,因为该地区地势低洼,降雨量较丰富,最易受到水潦的袭击。沈长云先生也认同此说,并从地理形势进行了详细剖析。他认为古代洪水只发生在河、济之间,即《禹贡》十三州的兖州及其附近地区。
治水方式的矛盾
历史上黄河下游水灾的治理方式主要靠堵而不是靠疏,即通过筑堤来防护。这一特点与文献记载中大禹治水以疏为主的观点存在矛盾。黄河下游泥沙多,很快就会把好不容易疏通的河道又塞满,因此单纯依靠疏浚难以解决问题。
考古证据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黄河下游在被人工修筑的堤防约束之前,是一条自由泛滥的大河。黄泛区少有人类定居,改道与泛滥皆与人类社会无关,时人既无必要也无能力修筑大型堤防工程。早期人类是无法在这种水土不定的黄泛区长期定居和生活的。
社会组织能力的考量
修建黄河堤防需要高大坚固且达到绵延一百至几百公里的规模,工程量巨大,组织协调非常复杂。恐怕只有到了大国乃至帝国时代才有可能完成。大禹时代社会规模与组织所拥有的能力范围,显然无法完成这样的工程。
历史记忆的重构
将大禹治水故事与黄河作连结,始见于战国两汉经典作者的笔下。后世解读者们潜意识地接受以黄河中下游为帝国腹心的思维框架,亦同时不断直面黄河灾害的现实,遂对禹在黄河之说不复作疑。再加上东周时代黄河诸国对禹的攀附,后世也在黄河地带不断考证和发明各种禹迹或禹事,为此说添砖加瓦。
结论
黄河下游的河道特征,决定了这是一条极难治理和驯服的河流。如果要治理和驯服的话,那需要组织特大型堤防工程,这不是禹时代的社群所能够胜任的。所以,从治水需求、难度与实际治水能力相匹配的角度,基本上可以否定“大禹治水是在黄河下游区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