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筑城和守城战术中有哪些奥妙,怎么做到城市设防?
战国时期的筑城和守城战术中有哪些奥妙,怎么做到城市设防?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修建坚固的城防体系。这些城防体系不仅包括高大的城墙,还包括警戒线、据点、城门等多层次的防御设施。本文将详细介绍战国时期城市设防的奥妙所在。
古代战国时期的城防体系主要以城墙和永久性工事为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环形防御体系。一般来说,夯土墙通常建在城市周围,有时甚至是两堵墙。城墙内侧一般修有一条环路,城墙外侧则设置三四道人工屏障。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清除射击范围和视距范围内的障碍物,保证视野畅通无阻。
城防范围内设有警戒线,距城约5公里。其目的是对敌人的行踪提供预警。在距城15公里以内的地区,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将敌人可能动用的人员和物资全部转移到城内。有时,无法携带的物资被焚烧,毒药被倒入井中。
除了城墙外,还会在关键地点修建小型据点,甚至在某些地方修建由三个支点组成的大型据点,以一定数量的兵力进行防御,迫使敌人提前暴露行动,获得宝贵的利益。防守方的战斗准备时间。在通往首都的主要道路上将修建一个邮政亭,并在邮政亭内安装信标,以与首都保持联系。邮亭周围设置7米高的围墙和外壕,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城墙的设计也十分精巧,顶部一般宽7至10米,便于守军机动和对抗爬上城墙的敌人。城墙顶内外两侧均有女儿墙(又称媞、媀倪),厚约1米,高0.6至1.4米。外墙较高,中间有外宽内窄的穿孔(爵孔)。墙上还有垛口。城墙四个角和城门顶部还建有土木结构敌楼。
城墙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修建木构建筑,突出外墙3米左右,以消除城下的盲区。内护墙处还设有突出约4.6米的木构建筑,以防止敌军爬城后形成内部盲区。此外,城墙内外女儿墙上每隔180米左右建有土楼和木横墙。木横墙一般高3米,由尖头木桩连接,并设有可开启的小门,供守军通过。其主要作用是阻止敌人向两侧扩张。
城门设有两层防御:门洞前有两扇木门,装有固定门框和可旋转的立柱,并用铜、铁箍连接固定。门闩也分为上下两部分,由实木制成,并由宽而厚的铁环固定。门口中间还有一扇吊门,当敌人破门而入时,可以将吊门降下。同时,门口内侧有一块防护板,可以通过绳索打开和关闭。
城门上还设有弓弩孔,用于射击攻城的敌军。为了防止火灾,吊门和门扇外侧都涂有厚厚的泥土。城门及悬门外门洞顶部均凿有壕沟,以利灭火。城外距城门约10米处,挖有深壕,设有“过境桥”,可用来诱敌入圈。
这些城防工程设计细致周到,充分考虑各种攻防情况,为城市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