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龙形象的变迁史:从大蛇到狮身、蝠翅、鹰爪、鳞角
西方龙形象的变迁史:从大蛇到狮身、蝠翅、鹰爪、鳞角
西方的龙,或者说“Dragon”,最早其实是“大蛇”的意思。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蛇”到中世纪的“狮身、蝠翅、鹰爪、鳞角”,龙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本文将从词源学和艺术史的角度,为您揭示这一神秘生物的变迁史。
词源:来自“看”,因为蛇看上去永不闭眼
古希腊人用“龙”这个词语来专指凶猛的、神话的“大蛇”。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印欧语系的词根“der?”,表示“看”。在希腊语中,“δρ?κων”一词的来源可能是印欧语词根“der? - ”,在几乎所有印欧语中“der?”都有“看”、“视觉”的意思。其在希腊语中衍生的名词“δρ?κο?”有“眼睛”之意。因为蛇是不会眨眼的,所以希腊人也用该词变形的“δρ?κων”来表示“蛇”。
古希腊“δρ?κων”具体指代的词义和形象考证
词义考证:大蛇,奇异的、凶猛的、神话的大蛇
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δρ?κων”一词最早出现在前800年左右,用来指代“蛇”。赫西俄德的《神谱》中也用到了“δρ?κοντε?”和“δρ?κων”来形容“奇美拉”和“提丰(堤福俄斯)”,取的同样是“大蛇”之意。
形象考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大蛇”已经具备了后世“龙”的大部分特征
希腊神话中的“龙”,或者说“大蛇”,已经具备了后世“Dragon”的全部特征,只不过不在同一个怪物身上罢了。这其中,还有不同怪物形象从前到后的变化。这里只取一个比较大众的形象。
提丰:人身、蛇尾、百蛇头,眼睛锐利、喷火,声音奇异,或曰有翅可飞行。
奇美拉:狮羊蛇三首、狮子上身、羊中身、蛇尾,口吐烈火。
拉冬:巨蛇,百头、有奇异的再生能力,不死不灭,金苹果的看守者。
勒拿九头蛇/水蛇许德拉(Lernaean Hydra):犬身,九个蛇头,最大的蛇头可快速复原,长生不死,体型巨大。
皮同巨蚺:一条巨大的蛇。
这些怪物,已经有了后世“Dragon”的雏形。尤其是奇美拉,贡献了后世“Dragon”的大部分有效元素。同时,这些负面的神话形象,也贡献了后世龙的大部分的性格特征。
“翅膀”的出现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在其作品《历史》(Histories)的第三卷里面说,阿拉伯是许多有翅膀的小蛇的家园。并形容说这种小蛇的翅膀形类蝙蝠,它们颜色各异,喜欢住在乳香树上。他还说,和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蝰蛇不一样,这种“有翅膀的蛇”只有阿拉伯才有。
这个“小飞蛇”的形象有点像中美洲的“羽蛇神”,这可能是后世“Dragon”蝠翅的来源。
马其顿和罗马帝国时代的“龙”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击败底比斯和雅典组成的联军,马其顿称霸希腊。之后亚历山大东征,将波斯、埃及、印度的一部分纳入版图。再之后,发生了四次马其顿战争,最终马其顿于公元前2世纪被SPQR吞并。SPQR继续扩张,最终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庞大帝国。这个过程中,地中海地区这些不同文明继承者们的文化,会发生相当充分的交融。“大蛇”这种神话生物的形象,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产生“杂交”。刚刚提到的,各种已经出现的元素就会再次重新整合。
词汇变化
刚刚引用的古希腊作品里出现了“?φι?”这个蛇的原词。这个词到罗马,变成了拉丁语里的“Serpens”。“δρ?κων”多拉贡则变成了拉丁语里的“Draco”德拉科。在罗马时期,“Serpens”和“Draco”仍然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近义词。
形象变化
- 达契亚军团军旗
SPQR时期“Draco”的其中一个典型形象的,是达契亚军团军旗。
狼颚、蛇身的“Draco”旗,其狼首是金属制的,里面有特殊的结构,据说随风飘扬的时候会发出啸鸣声,就像真有生命一样。
- 龙象之争
罗马作家普林尼(2379年)在自己的作品《自然史》里,将印度人的“Drakon”描述为能勒死大象的大蟒蛇。罗马作家埃里亚努斯(170235年)则在自己的作品《论动物特性》里,将“Draco”直接说成是印度原生的一种大蟒蛇,并认为其能够绞杀大象。后世有不少西方作品在提到“龙”的时候,喜欢讲“龙象之争”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人将中印关系,比喻为“龙象之争”,其实是颇有其历史渊源。
- 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
圣经之中的龙形象与古希腊龙形象的联系,来自创作圣经《武加大译本》的圣杰罗姆(340-420年)。圣杰罗姆在翻译旧约的时候,将很多表征“邪恶”的形象翻译成了“Draco”,比如撒旦、路西法。这可能是为了方便罗马人理解,毕竟“Draco”本身在古希腊神话里就是各种有蛇头的恶神。因此,一些典型的恶魔,罗马人说它们是Draco,个人认为,其实是说它们是“大蛇”、“恶蟒”、“恶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中世纪“龙”、“恶蟒”形象分离之后,罗马人“撒旦是龙”的说法反而造成了误会。
今天的撒旦:恶魔——“Demon”的出现和流行。英语中的恶魔是“Demon”,这个词在希腊语里是“精神”、“意识”的意思。拜占庭时期,正教教徒用“Demon”形容异教徒们膜拜的神像,意思是上面有邪恶的精神依附(即恶灵)。随后,便开始逐渐用“Demon”来形容《圣经》中的邪恶形象,并演化成了今天的“恶魔”。
中世纪“龙”形象的定型
在讲上述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提到北欧神话。这主要是因为北欧神话成型年代晚,它很多东西的形象,实际上受到了世界其他神话的影响。就“龙”这个问题,北欧神话并没有贡献新的元素(当然,它丰富了各种形态的新“龙”)因此在希腊、罗马已经凑齐了现代意义上的“龙”的基本元素之后,没有引出北欧神话来增加篇幅。不过,这里还是要提到,龙的“贪婪、守财”的性格形象,是北欧神话整合的。公元800年左右的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中,龙的“贪财、卑鄙、饕餮”的性格形象就已经很接近现在了。不过该诗歌对龙的描述仍然像是“凶猛喷火的大蛇”,没有提腿,也没有提翅膀。应该说,到11世纪左右,凶猛的巨蟒仍然是龙的主要形象。
11世纪~13世纪,伴随着《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圣乔治屠龙记)故事的流行,“龙”这个话题逐渐变得风靡起来,并在13世纪达到其阶段性热度的巅峰。一大批二创、三创的文学作品将龙的形象迅速丰满起来,并使其从蛇的形象中脱离,真正独立出来。
《圣乔治屠龙》的故事,有后来所有令人们喜爱的、津津乐道的,直到最后变得俗套厌烦的元素:吃人的怪物,被献祭的小孩,打扮成新娘等着被恶龙吃掉的公主,英雄救美的圣骑士,部分版本还有骑士公主结婚的剧情......
圣骑士屠龙故事的雏形早在8世纪就有了,但直到11世纪,才开始在格鲁吉亚出现了如此丰满、如此动人的完整版本。这个故事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插画、壁画作品。11-13世纪,不同地区的作品繁多,能看到龙的形象在这300年里迅速蜕变并向现代转变。
11世纪的格鲁吉亚壁雕是这样的:
12世纪,是这样的:
13世纪的意大利,圣乔治和龙的形象变成了这样,这已经很接近现代龙的形象了:
同时期,另一幅插画上出现了和现代极为接近的“龙”
到这里,龙的现代形象已经基本出现了。再往后的作品,大都是对这个形象的微调,而不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