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李嘉诚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李嘉诚的创业经历如下:
早期积累阶段
艰苦的成长环境: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但时代的动荡使家庭陷入困境。1940年,为躲避战乱,李嘉诚一家迁至香港,投靠舅舅庄静庵。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肺病去世,年仅15岁的李嘉诚被迫辍学,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打工生涯的历练:辍学后,李嘉诚先在一家钟表店当学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此期间学习到了钟表修理技术和店铺的运营管理。之后他到五金厂当推销员,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业绩突出,一年后被提拔为总经理。这一段打工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工作经验,还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
创立长江塑胶厂
艰难起步:1950年,李嘉诚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向舅舅庄静庵借款,共计5万港元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创业初期,工厂面临诸多困难,资金短缺、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接踵而至。
质量危机与转机:起初,李嘉诚只注重接订单和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工厂陷入困境,面临着供应商催款、银行催贷等压力。但李嘉诚没有放弃,他靠“信义”二字,召集员工大会承认错误,向各方赔罪道歉,争取到了宽限时间。同时,他努力解决质量问题,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购买原材料和设备。到1955年,工厂终于转危为安,业务逐渐好转。
塑胶花业务的成功:1957年初,李嘉诚偶然在英文版《塑胶》杂志上看到意大利公司生产塑胶花并倾销欧美的消息,敏锐地意识到塑胶花的市场潜力。他亲自带人赴意大利学习塑胶花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回港后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生产塑胶花。由于产品价廉物美,长江塑胶厂的塑胶花迅速占领市场,李嘉诚也因此被称为“塑胶花大王”。
进军房地产领域
初步涉足:1958年,李嘉诚积累到一定资金后,开始在港岛北角、柴湾购买土地,并建立了两座工业大厦,面积共12万平方英尺,迈出了进军房地产领域的第一步。
逆市操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房地产市场经历狂炒后暴跌,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回升,于是采用“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
成立长江置业有限公司: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1972年7月,他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年11月,“长实”在香港挂牌上市。此后,“长实”在房地产领域不断发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和开发项目,逐渐成为香港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多元化发展与海外扩张
能源领域:1976年,李嘉诚成立电能实业有限公司,布局能源行业。1979年,他花费6.2亿元从汇丰银行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的22.4%股权,成为香港华人入主外资大集团的第一人,借此进入海外市场。之后,他在能源领域不断拓展,如1986年用32亿港元购买加拿大能源企业赫斯基石油一半以上的权益,并陆续收购了以色列、葡萄牙等国的能源相关公司。
电讯领域:2015年,李嘉诚用103亿英镑从西班牙电信公司手中收购英国四大电信营运商中排名第2的英国手机运营商O2,与旗下公司和记黄埔已有的英国移动网络运营商Three合并后,成为英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此外,他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电讯业务的投资。
其他领域:李嘉诚还涉足零售、港口、水务等多个领域。在零售方面,他通过收购和整合多家零售企业,打造了庞大的零售网络;在港口业务方面,其旗下的港口集团拥有多个世界级港口,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
后期业务调整与传承
业务调整与资产出售:2010年后,李嘉诚开始出售香港和内地的部分资产,用以加大在能源等领域的投资。这一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企业传承:李嘉诚逐渐将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权交给儿子李泽钜等家族成员。他的商业帝国在家族成员的管理下继续运营和发展。
李嘉诚凭借其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坚韧的毅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构建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成为全球知名的华人企业家,他的创业经历对无数创业者和企业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