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的功效与作用:一种常见的野生药用植物
辣蓼的功效与作用:一种常见的野生药用植物
辣蓼,又名红辣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的野生植物,具有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等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辣蓼的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功效与作用、使用方法及禁忌等,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常见的野生药用植物。
辣蓼的植物学特征
辣蓼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40-7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无毛,节部膨大。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具缘毛,两面无毛,被褐色小点,有时沿中脉具短硬伏毛,具辛辣味,叶腋具闭花受精花;叶柄长4-8毫米;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1-1.5厘米,疏生短硬伏毛,顶端截形,具短缘毛,通常托叶鞘内藏有花簇。
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长3-8厘米,通常下垂,花稀疏,下部间断;苞片漏斗状,长2-3毫米,绿色,边缘膜质,疏生短缘毛,每苞内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长;花被5深裂,稀4裂,绿色,上部白色或淡红色,被黄褐色透明腺点,花被片椭圆形,长3-3.5毫米;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
辣蓼的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胃、大肠经。
功效
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主治
用于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于毒蛇咬伤,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
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
外用:适量,煎水浸洗,或捣敷。
采集加工
夏秋采全草,晒干。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有分枝,长30-70cm;表面灰棕色或棕红色,有细棱线,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浅,中空。叶互生,有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长5-10cm,宽0.7-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表面棕褐色,下表面褐绿色,两面有棕黑色斑点及细小腺点;托叶鞘筒状,长0.8-1.1cm,紫褐色,缘毛长1-3mm。总状穗状花序长4-10cm,花簇稀疏间断;花被淡绿色,5裂,密被腺点。气微,味辛、辣。
辣蓼的功效与作用
主要功效
止血:辣蓼入药后具有特别好的止血作用,女人出现月经数量过多或其他出血类疾病时,及时服用辣蓼就能尽快止血,因为辣蓼中含有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加快人体血液的凝固,可缩短凝血时间,其止血效果特别好。
抗菌消炎:辣蓼中还有多种天然药用成分及抗菌消炎的功效也极为出色,人们把它煎煮以后,服用时能消灭肠道中的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并能抑制金葡萄球菌的活性,可防止肠道中炎症滋生,它能维持人类肠道健康也能用于人类肠炎和痢疾的治疗。
预防高血压:人们服用辣蓼还能预防高血压发生,因为辣蓼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种物质能直接作用于人类的心血管,可促使血管扩张,而且能防止平滑肌痉挛,它能加快人体内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能从根源上阻止血压升高,经常服用能维持心血管健康。
具体应用
- 治疗急慢性痢疾、肠炎的腹泻
- 治疗慢性胃炎和各种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辣蓼的使用方法
内服
煎汤,9-30g。
外用
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辣蓼的禁忌
孕妇忌服:传统文献《本草纲目》记载辣蓼无毒,但临床观察发现孕妇服用后可能会影响腹中胎儿发育,因此孕妇忌服辣蓼。
不宜过量:生活中不能过量吃辣蓼,不然会让肠胃负担加重,还会让一些上火症状高发。
辣蓼的其他用途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辣蓼在水产养殖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防治鱼类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锚头鳋病,效果显著。其主要作用是杀虫、杀菌。
辣蓼的不良反应
传统文献《本草纲目》记载辣蓼无毒。临床观察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和大剂量(6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不良反应。
辣蓼的选方
治大肠下血:辣柳草一两,同猪肉炖服。每隔十日再服一次。(《贵州中医验方秘方》)
治痢疾:辣蓼根八钱,水煎,糖调服。(江西《草药手册》)
治胃气痛,痧气腹胀痛:鲜辣蓼枝头嫩叶三钱,捣烂,加冷开水一大盅,擂汁服。
治疟疾:辣蓼叶、桃树叶等分。研细末,用水、酒和制成丸。每日早晚各服一钱,温开水送下。
治牙痛:鲜辣蓼四两,水煎,频频含漱。
治跌打撞伤,局部青紫肿痛:鲜辣蓼,同米酒或甜酒酿糟捣烂敷。(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治扁桃腺炎:辣蓼茎叶适量,捣汁加温开水含漱。(江西《草药手册》)
治关节炎:辣蓼叶适量,开水泡片刻后搓揉痛处。(江西《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