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角|中华神树:桑
中医文化角|中华神树:桑
桑树,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植物,不仅以其果实桑椹滋养着人们的味蕾,更以其全身入药的特性,在中医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桑叶到桑枝,从桑椹到桑根白皮,甚至蚕宝宝食用桑叶后排出的粪便——蚕沙,都蕴含着独特的药用价值。让我们一同探索桑树在中药领域的奇妙世界。
桑叶
来源: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的叶,又叫冬桑叶、霜桑叶。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经。
功效主治:
- 能疏散在表之风热,清泄肺热、滋肺燥、止咳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等症;
- 散风热、清肝热,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或实火引起的眼睛流泪、红肿涩痛等症。
- 凉血止血、乌须黑发,用于治疗血热吐血、发须早白、脱发诸症。
常用量:内服6-10克。
经方:疏风清热桑菊饮,润燥止咳桑杏汤,“把酒话桑麻”桑麻丸...
源流:
《神农本草经》:主除寒热,出汗。
单方运用:
- 吐血不止。用晚桑叶焙干,研为末,凉茶送服三钱,血止后,宜服补肝、肺的药物。
- 肺毒风疮。用好桑叶洗净。蒸熟一宿,晒干,研为末,水调服二钱。
- 痈口不收。用经霜黄桑叶,研末敷涂。
- 汤火伤疮。用经霜桑叶烧存性,研为末,油调敷涂。数日可愈。
- 手足麻木。不积压痛痒。用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
桑枝
来源:落叶乔木桑树的嫩枝,故又叫嫩桑枝。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经。
功效主治:长于祛风活络、通利关节、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周身风热痒疹、肤干欠润、风湿痹痛、经络瘀滞所致的关节疼痛、筋脉拘挛、四肢麻木等症。
常用量:内服15-30克。
源流:
《本草崇原》(清•张志聪 高世拭):气味苦平,主治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运,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
单方运用:
- 水气脚气。用桑条二两炒香,加水一升煎至二合,每日空心饮服。
- 风热臂痛。用桑枝一小升,切细,炒过,加水三程式,煎成二升,一日服尽(有人臂痛,诸药不效,服此数剂即愈)
桑椹
源流:
《本经逢原》:“桑椹,手、足少阴、太阴血分药。
《本草崇原》(清•张志聪 高世拭):止消渴,利五脏,关节痛,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
单方运用:
- 水肿胀满。用桑心皮切细,加水二斗,煮汁一斗,放入桑甚,再煮取五程式,和糯米饭五程式酿酒饮服。此方名“桑椹酒”。
- 瘰疬结核。用桑椹(黑熟者)二斗,取汁,熬成膏。每服一匙。白汤调下。一日服三次,此方名“文武膏”。
桑白皮
来源:桑白皮又名桑根白皮、白桑皮,为桑科小乔木桑树的根皮。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寒。入肺经。
功效主治:
- 善走肺中气分,能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清痰止嗽、下气平喘,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而黄;
- 能下气行水、利尿消肿,用于治疗水肿属于皮水者(所谓皮水,属阳证范畴,其特点是:面目四肢肿满、发热、不恶寒、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有咳嗽)
源流:
《神农本草经》:桑根白皮,味甘寒,生山谷。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本草纲目·木部》引:“〔(苏)颂曰〕桑白皮作线缝金疮肠出,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而愈。”
单方运用:
- 咳嗽吐血。用新鲜桑根白皮一斤,浸淘米水中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加糯米四两,焙干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 消渴尿多。用入地三尺的桑根,剥取白皮,炙至黄黑,锉碎,以水煮浓汁,随意饮服,亦可加一点米同煮,但忌用盐。
- 产后下血。用桑白皮,炙过,煮水饮服。
- 月经后带红不断。锯桑根取屑一撮,酒冲服。一天服三次。
- 跌伤。用桑根白皮五斤,研为末,取一升,煎成膏,敷伤处,痛即止。亦无宿血。
- 发枯不润。用桑根白皮、柏叶各一斤,煎汁洗头。
- 小儿流涎(脾热,胸膈有痰)。用新桑根白皮捣取自然汁服下。
- 小儿丹毒。用桑根白皮煮汁洗浴。
桑寄生
来源:桑寄生为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槲寄生或桑寄生的带叶茎枝。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肾经。
功效主治:
- 本品得桑之余气而生,质厚而柔,不寒不热,为补肾补血之要剂。它既可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补肝肾、强筋骨而增强抗病能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类似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兼见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痿软者;
- 能补肝肾而降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证属肝肾不足、阴虚阳亢,以致头痛、眩晕、耳鸣、心悸者;
- 还能补肝肾、养血安胎、固冲止崩,用于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引起的胎动不安、胎漏、崩中等症。
- 还可用于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肌肤甲错(皮肤干燥症)。
源流:
《神农本草经》:桑上寄生,一名寄生,味苦平,生川谷。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桑上寄生实功用其实,明目轻身通神。
单方运用:
- 膈气。用生桑寄生捣汁一碗服;
- 下血后元所虚乏、腰膝无力。用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开水冲下。
蚕沙
来源:蚕沙又叫原蚕沙,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粪便。以晚蚕的屎入药为佳,故又名晚蚕沙。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温。入肝、脾、胃经。
功效主治:
- 它既能祛风除湿、舒筋定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节不随、腰膝冷痛,或湿阻经络、一身重痛,以及头风头痛、皮肤瘙痒、瘾疹等症;
- 又能和胃化湿、化浊,用于治疗湿浊内阻所引起的霍乱吐泻、转筋腹痛等症。
源流:
《药性歌括四百味》(明·龚廷贤):蚕沙性温,湿痹隐疹,瘫风肠鸣,消渴可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