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潮湿的台湾饲养鸡猪牛,获取蛋肉乳也不忘动物福祉
在炎热潮湿的台湾饲养鸡猪牛,获取蛋肉乳也不忘动物福祉
在台湾,从鲁肉饭到茶鸡蛋,再到香浓的珍珠奶茶,这些美食的背后都离不开畜牧业的支持。然而,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那些为我们提供食材的动物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炎热潮湿的台湾气候下,如何在保障动物福利的同时,维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怡君助理教授是动物福利的专家,她任职于国立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她解释,“动物科学”衍生自过往的畜产领域,包括饲养动物的育种、筛选、饲料、健康,以及肉乳蛋等相关产品的加工,都是动物科学涵盖的范围。
“兽医”是针对动物的医学,和动物科学密切相关。兽医专注于疾病诊断、治疗、药物使用等,林怡君老师解释,假如以动物的生老病死来区分,动物科学通常着重在生到老的饲养过程,兽医则是集中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减少动物死亡的痛苦。她强调,如果想改善动物的生活,不只需要兽医师,因为想让动物过得更好,不限于疾病医疗的角度,也可以从育种、营养、生理、饲养等方向切入。
台湾人离不开的蛋鸡与肉猪
蛋鸡是台湾主要的养殖动物,传统上使用方便人类管理的格子笼饲养。格子笼的优点是成本低,单位面积生产量高。然而鸡如果生活品质不佳,时常感到高度紧迫,也会影响其生理健康。因此,近年台湾出现友善饲养的改革声浪,农业部也推出政策鼓励转型。
肉猪是台湾养殖动物的另一大宗。现行的养殖方式会将发情的母猪单独关养,以人工授精配种,怀孕生下小猪后,再经历约一个月哺乳期。这期间母猪往往行动受限,被限制在无法转身的狭小空间中。
奇妙的是,随着动物科学发展,反而可能令问题更加严重?林怡君老师解释,台湾长期育种改良之下,饲养的猪体型增大,早期使用狭栏或是分娩栏,对于现在母猪的体形来说,已不敷使用,不仅活动受限,皮肤亦可能长期摩擦而受伤。
在炎热潮湿的台湾饲养乳牛
乳牛也是台湾重要的一项养殖动物。国际上台湾虽然不以牧牛闻名,目前也有数百处饲养场地,养殖超过10万头乳牛,总数不算少。台湾大部分的乳牛是黑白斑纹之外貌相当显眼的“荷兰牛”,此一品系源自温带的荷兰,最适宜在摄氏15度生活。处于亚热带的台湾,高湿是饲养乳牛不可避免的挑战,也是林怡君助理教授近来特别投入的议题。
台湾大部分的乳牛是源自温带的荷兰牛,而台湾的气温与湿度偏高,"热紧迫"(heat stress)为饲养的挑战。图片来自JACLOU-DL/Pixabay
对于荷兰牛而言,台湾天然的气温与湿度偏高,并非舒适的环境,容易发生“热紧迫”(heat stress),也就是高热导致的一系列危害。假如乳牛散热不佳,容易使体温增加,同时导致吃不下饲料、营养不足,使得乳牛的产乳减少,也可能影响繁殖。
热紧迫的另一大影响是,乳牛会喝更多水,导致乳汁口感较稀,人类获得的牛奶风味受到影向。这其实是正常现象,也是夏天的牛奶,通常风味不如冬天的牛奶香浓的原因。不过更热的气温,当然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每个牧场状况都不一样,为了促进散热,常见的手法有加强通风,喷雾等;此外改善饮食,也可能有所帮助。
大部分研究关注的对像是能带来收益,泌乳的成年乳牛,林怡君老师却将目光投向仔牛,也就是出生后尚未断奶的小牛。小牛暂时没有产值,但是如果状况不佳,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产乳,甚至根本无法健康长大呢?
还没长大的小牛,也值得研究!
读者很容易想像,成人对热的感受和生理反应与婴儿不同,婴儿更加怕热。过往研究大多著重在成年牛的散热,结果未必能直接用於新生的小牛。针对成年乳牛有效的调节办法,也必须实际测试对小牛的效果。
林怡君老师进行实验的小牛,位于中兴大学在台中市乌日区的畜产试验场。民众能购买到的“兴大鲜乳”,就是这儿饲养乳牛的产物。实验配合牧场的节奏,将不同时间新出生,一批一批的小牛纳入实验。新生的仔牛会被分开放养,方便观察。大约6到8周后断奶,期间会渐渐转以饲料和草料为食。不过初生牛未必能顺利生长,因此实验选择的对像是,已经4周大的小牛。
过往研究著重在成年牛的散热,未必适用於新生的小牛,因此必须实际测验对小牛的效果。图片来自cottonbro studio/Pexels
改善牛的体热问题,除了身体外部的降温,也可以从避免体内升温著手。以往对成年牛的研究发现,可以藉由特定的食品添加物,例如“酵母菌发酵产物”减少体内热源产生。然而,对成年牛有效的办法,也对小牛有用吗?
成年后的牛有四个胃室,各有不同任务;最大的瘤胃内含多款微生物,扮演大型发酵室的功能,对食物中纤维的分解与消化不可或缺。可是刚出生的小牛尚未发育完全,瘤胃上皮绒毛细胞尚未成熟,吸收率不佳,消化状况不同於成年牛。酵母菌发酵产物的效果如何,是值得测验的问題。
胃以外,牛的肠道中也住著不少微生物,一般称為“肠道菌相”。近年肠道菌是热门的研究领域,根据其他动物的研究得知,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影响範围可能非常广泛,不限於消化,还包括脑与神经、发育、免疫、生殖、行为等功能。
然而目前為止,牛的肠道菌研究不多,對於尚未成熟的仔牛所知更少。同一種动物,不同的饮食、年龄、生活条件、居住地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肠道菌的组成。对小牛的相關研究,有機會探讨温度对肠道菌的影响,以及和其他关注成年牛的研究比较。
相关研究不只能增加学术知识,对于促进动物福利及畜牧业的进展,都有实质意义。多替饲养动物著想,虽然初期难免付出更多成本,但也能增进动物健康,获得较高质量的产品,有机会取得更高效益。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科技媒体,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