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深海瑰宝之下报告——深海矿产开发现状及其环境影响机制梳理
2024深海瑰宝之下报告——深海矿产开发现状及其环境影响机制梳理
深海采矿是指从水深约1,000米以下的深海海底挖掘、提取矿产资源的过程,目前主要涉及到三种矿产资源: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铁锰结壳。这些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深海平原、大洋中脊和深海海山,这些区域往往也具备着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深海采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同时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深海采矿和深海一样,都是陌生的领域。本简报旨在通过梳理学术文献、专业报告和会议简报等公开材料,系统地呈现深海采矿的起源、研究进展、管理现状和各方态度,以期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助其全面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深海采矿的现状
深海采矿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探矿和勘探阶段,尚未进入商业开发。国际海底区域内的深海采矿活动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简称“海管局”)统一管理,其中有30个勘探合同处在有效期内。迄今为止,海管局已经出台了针对探矿和勘探活动的相关管理规定,而关于开发的规章草案仍处在谈判阶段。
2021年7月,加拿大矿产开发企业The Metals Company的全资子公司瑙鲁海洋资源有限公司(NORI)向海管局提交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申请而触发了“两年规则”。按照规则,海管局须在两年内,即2023年7月前,完成开发规章的制定。然而由于此前各方未能就开发规章草案的文本内容达成一致,仍需进一步磋商,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这意味着在开发规章尚未到位的前提下,采矿公司有可能递交矿产资源开发的申请并获得批准。
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
研究显示,深海采矿可能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诸多破坏及威胁:采矿活动将直接移除作业范围内的深海生境;深海采矿过程中释放的重金属等化学物质以及搅动起的悬浮物将污染周边的深海环境;采矿作业引发的噪音、震动和光线等物理干扰会扩散至范围更加广阔的海域……这些影响有可能导致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或丧失,而依赖特殊深海生境的物种也将因此受到威胁。
深海生态系统具备的重要生态学意义及其普遍的脆弱性亟需得到我们的重视。此外,深海采矿在经济上的低投入产出比以及其对沿海国家和社区的潜在社会经济影响也应被充分考量。
深海采矿的管理与保护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重要性及其所受威胁的认识不断提升,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视也在日益增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原则;2022年,“在2030年前保护30%海洋”(简称“3030”)的目标得到通过;2023年,历史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达成,更是为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目标提供了有力工具。
不管是在国家管辖海域,还是在国际海底区域(即超出国家管辖范围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可参考图2),深海矿产都有分布,但大部分都在国际海底区域。6,7深海矿产的开发可分为先后三个阶段:探矿(prospecting)、勘探(exploration)和开发(exploitation)。
尽管深海矿产尚未进入商业开发阶段,近年来广泛的矿产勘探、科学研究和产业布局都展示出各国政府和企业层面对深海矿产的格外关注。新西兰8 和巴布亚新几内亚9 均曾经在国家管辖海域开展过深海采矿项目,但目前均已暂停。库克群岛、日本等国家仍在国家管辖海域内进行着深海矿产勘探工作。2024年,挪威通过议会投票,开放了针对挪威管辖的北极水域内的深海矿产勘探开发申请。
深海矿产资源的分布
多金属结核是一类富集镍、铜、锰、钴和钼11的矿物堆积物,形状大小类似土豆,呈地毯状大面积分布于水深约3,000– 6,000米被沉积物覆盖的深海平原上。12,13 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盆中,其中最著名的集中分布区是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Zone,简称“CCZ”)。
据保守估计,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结核矿场是全球已知面积和吨位最大的结核矿场,其含有的许多矿产元素吨位甚至大于全球陆地储量。最新的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发现的物种中92%可能是学术界新发现的物种(已记录到的5,578种中只有436种已经得到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