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女孩就是学不好理工科,这群高中生用行动证明偏见可以打破
妈妈说女孩就是学不好理工科,这群高中生用行动证明偏见可以打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女性研究人员仅占12%,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下降。面对这样的数据,一群高中生决定行动起来,创立了SheSTEM社团,旨在帮助女性摆脱性别规训,追求平等与自由。
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女性在人工智能等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参与度远低于男性。据统计,全球只有12%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是女性,且进行专业研究的女性数量一直在下降。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许多女孩从小就被告知“男孩天生就比女孩聪明,在理工科上女孩就是不行”。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普通家庭中,甚至影响到了一些杰出的女性科学家。被称为“AI教母”的美国三院院士李飞飞就曾经历过类似的打击。有一次放学,老师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女生先走,男生留下。好奇的她躲在门口偷听,却听到了让她终生难忘的话:“男孩天生比女孩聪明,虽然你们现在成绩不如女孩,但是也不要自暴自弃,等到了十几岁,你就会发现,女生自然就变笨了,后劲不足。”
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女孩们的自我认知,也影响了她们的职业选择。在许多学校,计算机和物理课上的女生数量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寥寥数人。这种现象在广东清澜山学校的SheSTEM社团成员中引起了共鸣。她们发现,这种性别差异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是社会规训的结果。
从个人经历到集体行动
SheSTEM社团的创立源于一次课堂上的偶然发现。社团创始人Jasmine在选修计算机和物理课程时,发现这些课程上的女生数量越来越少,最少的时候仅有两位女生。这种现象让她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性别差异?她通过调查发现,67%的男生认为性别差异的出现是因为男生更擅长逻辑运算。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项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在理工科上表现更好。
Jasmine开始反思自己和家人的经历。她的妈妈在面对数字化问题时,总会先于其他人开始自我贬低:“我对数学很不敏感”、“我对尺寸很没有概念”。这种自我贬低的行为,正是日复一日地在加固性别偏见。这种经历让Jasmine下定决心,要帮助更多女生在更早的时候避免被这样的隐形观念天花板所压制。
除了Jasmine,其他社团成员也都有着类似的经历。Angel从小在澳洲女校接受教育,坚信性别不能限制一个人的天赋、智力或是任何能力。Ivy则在一次代数考试失利后,发现自己居然很自然地开始抱怨自己“就是学不会”,认为一切都是因为缺乏天赋。这种心态的养成,正是在她从小听到的“女生感性,男生理性”、“男孩后劲足”等社会规训中逐渐形成的。
从榜样到为他人撑伞
SheSTEM社团成立后,成员们开始意识到树立榜样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女生从小就有一个她向往的女性榜样,她会更容易继续学习理工科。于是,他们开始了“SheLinks”系列,通过与女性榜样面对面交流,让更多的女生看到STEM领域的女性榜样。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Jasmine在撰写女性科学家故事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由20世纪最优秀的女数学家诺特发现的物理概念——“诺特定理”。这个被称为“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石”的定理,让Jasmine重新燃起了对物理的兴趣。她开始主动寻找和关注理工科领域的女性科学家,这种探索精神也影响了社团的其他成员。
除了与女性榜样交流,SheSTEM社团还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开设了趣味实验选修课“SheLab”,为低年级女生提供科学教育机会。这个项目已经开展了两年,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了积极影响,还通过支教活动将科学的乐趣带到了偏远地区。
社团成员为低年级女孩们上各式各样的实验课程
当听到支教地区的学生们说“这是我上学以来度过最开心的一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显微镜”、“我以后想当生物学家”时,SheSTEM社团的成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面对争议,坚持初心
作为一个含着性别相关话题的社团,SheSTEM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个社团是在推动性别不平等,甚至存在“性别歧视”的倾向。但社团成员们认为,这些争议正是在帮他们纠偏,保证他们始终走在初心的道路上。
SheSTEM追求的是结果平等(Equity)而非机会平等(Equality)。他们希望通过为女性群体提供更多机会,最终达到真正的平等。在他们看来,如果社会能够不再从生理性别将个体或自己分类,而是更多地看到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潜质,那么女孩们就不会再受到性别规训的影响,也不会回避那些本是兴趣爱好的一部分的理科课程。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区别
SheSTEM社团的愿景是,未来的某一天,“She”不再代表性别,而是代表着“Spirit”(意志)、“Humanitarian”(博爱)和“Exploration”(探索)。这是一个个体对自身的意志、对身边的博爱,和对世界的探索——而这些,才是这个社会任一性别的个体都应当获得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