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94年的那场灾难,幸亏木星的挺身而出,地球才逃过了一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94年的那场灾难,幸亏木星的挺身而出,地球才逃过了一劫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MUK00M0532IG7I.html

1994年7月,一颗分裂成21块的彗星以惊人的速度撞击木星,留下了比地球还大的"伤疤"。这场壮观的天体碰撞事件不仅让人类见证了宇宙的浩瀚与神秘,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木星在太阳系中的特殊角色。

20多个"炸弹"接连砸向木星

1994年7月,一颗分裂成21块的彗星,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撞向木星,留下的“伤疤”面积比地球还大。

然而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如果不是木星挡下了这一劫,被撞上的多半就是地球。从这颗彗星给木星留下的伤疤来看,恐怕这一撞,地球就要灰飞烟灭了。

这颗彗星被观测到时,它的发现者——天文爱好者夫妇苏梅克和列维,将其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

但这颗彗星显得格外不同。天文学家们很快发现它拥有多个内核,总长度达50角秒,宽度有10角秒。天文电报局的马斯登注意到这颗彗星在角度上距离木星仅4度。

更不寻常的是,它并非像其他彗星一样围绕太阳运行,而是在木星周围“打转”。经过轨道计算,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颗彗星已被木星"俘获",成为了它的"卫星",其离心率高达0.9986,轨道极为椭圆。

更戏剧性的一幕即将上演。1992年7月7日,当彗星飞掠木星表面仅4万公里时(比木星半径70000公里还要近),木星强大的引力将它撕成了21块碎片。

这些碎片被英文字母A到W标记,它们排成一串,犹如一串珍珠项链悬挂在太空中。这次近距离飞掠让彗星进入了木星的洛希极限内,潮汐力足以将其撕碎。科学家们很快预测到:这些碎片将在1994年7月与木星相撞!

其中威力最大的是碎片G,它在7月18日7时32分(世界时)撞向木星时,释放的能量达到了六兆吨TNT炸药的当量——相当于地球上所有核武器储备总量的750倍

这场壮观的天体碰撞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各地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的观测热潮。

这些剧烈的撞击在木星表面留下了巨大的"伤疤",最大的暗斑比整个地球还要大。这些痕迹如此醒目,以至于业余天文爱好者,用普通望远镜就能轻易观测到。

观察者们表示,这些撞击痕迹比大红斑更容易被看见。这些"伤疤"在木星表面持续存在了近一年之久,成为了木星观测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瞬态特征。

光谱观测还发现,碰撞后氨和二硫化碳在木星大气中持续存在至少十四个月。

当时观测到的天文爱好者就曾被记者问到:“如果所有的彗星碎片都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她直言不讳地回答:“我们都会死的。”

虽然这个回答带着幽默,但却道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太空中存在着众多潜在的危险天体。

这场撞击事件也让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木星在太阳系中的特殊作用。如果不是木星巨大的引力捕获了这颗彗星,它是否会撞向地球?

木星为何成地球"保护神"?

那场震惊世界的天体碰撞,让木星一夜之间,成了地球的"超级英雄"。但这颗太阳系体积最大的行星,究竟是如何成为守护地球的"保护神"的呢?

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巨人"。作为太阳系体积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甚至是太阳系其他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正是这庞大的质量,赋予了木星强大的引力场。木星主要由氢和氦构成,是一颗不折不扣的气态巨行星,它没有固体表面,却拥有强大的磁场和微弱的行星环。

木星的位置颇具战略意义。它位于火星和土星之间,恰好守在小行星带的外侧。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小天体的主要聚集地,98.5%已发现的小行星都来自这里。木星就像一位尽职的"门卫",用它的引力影响着这些小天体的运行轨道。

可以说木星的"吸尘"效果确实惊人。据统计,木星被小行星和彗星撞击的频率是地球的200倍!除了1994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彗木相撞",近年来木星还频频遭遇撞击。

2009年7月,一次撞击在木星表面留下了一个与椭圆形BA大小相似的黑点。2010年6月,澳大利亚的业余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火球撞击木星。

同年8月又发生一次撞击,2012年9月再次探测到火球撞击。这些频繁的撞击事件似乎印证了木星确实在充当太阳系的"吸尘器"。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一些科学家对"木星保护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木星的引力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它能捕获一些小天体,但同时也可能改变其他小天体的轨道,将它们推向内太阳系。

最新的计算机模拟显示,木星虽然可以改变进入内太阳系彗星的轨道,将它们吸积或弹出,但并未减少进入内太阳系的彗星数量。

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有些天文学家相信木星会将柯伊伯带的彗星拉近地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木星确实在保护地球免受来自奥尔特云的彗星撞击。

有天文学家认为:“如果要说保护,在防止陨星的轰击中,各个行星其实是在相互保护。这完全是自然规律使然,并非谁在主动保护谁。”

无论如何,这些争议都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重要事实:太阳系中充满了潜在的威胁,而依靠其他行星的"保护"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面对这些来自深空的"子弹",人类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

从观测预警到主动拦截,我们还有多远?

2013年2月,俄国车里雅宾斯克,突然出现多个耀眼的发光体,随后的冲击波震碎了大量建筑物的玻璃,造成近1500人受伤。

这次意外撞击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深空防御系统,而不能只依赖木星等天体的"保护"。

目前,人类探测和监视小行星的工作,主要依靠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美国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近地天体项目办公室"。

他们建立了包括卡特林那巡天系统、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等在内的多个观测项目。其中,仅卡特林那巡天系统就发现了13384颗近地小行星,占据全球发现总量的榜首。

仅靠地面观测是远远不够的。一些从太阳方向接近地球的小天体,往往会落入地面天文台的观测盲区。

为此,美国在2009年发射了“天基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卫星”,加拿大也于2013年发射了“近地目标监视微卫星”。日本则更进一步,在2003年让“隼鸟号”探测器,直接在近地小行星上着陆采样。

但即便如此,人类对近地小行星的认知仍然存在巨大盲区。据专家估计,直径在100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目前人类只发现了其总数的20%-30%,而对于更大的小行星,发现率也不到一半。

面对这种情况,各国开始研究主动防御措施。目前最实际的方案,是利用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美国的深空撞击计划和双小行星改道测试计划,就是这种思路的实践。其他设想还包括利用太空拖船或引力拖车改变轨道,甚至使用核爆方案,但这些方案目前都超出了人类的技术能力。

欣喜的是,中国也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2022年4月,国家航天局宣布将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专家指出,防御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本质上是一个需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去考虑的问题。

因为一旦发生大规模撞击,造成的将是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灾害。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这样的挑战。

小结

回顾1994年那场惊人的"彗木相撞",再到今天人类积极布局深空防御系统,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在面对宇宙威胁时的成长。

木星或许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着地球,但我们不能永远依赖这种被动的保护。建立起自己的防御体系,主动应对来自太空的威胁,才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只有一个家园。面对未知的太空威胁,唯有团结协作,才能为地球撑起一把真正可靠的保护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