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为120对校友举办集体婚礼,婚书采用非遗技艺,细节满满!
复旦大学为120对校友举办集体婚礼,婚书采用非遗技艺,细节满满!
近日,复旦大学首次为校友们举行了集体婚礼,120对校友新人重返母校,共同许下关于婚姻的承诺与誓言。
复旦校园因佳偶新人的到来而更显温情,亦因集体婚礼的行进而格外浪漫。据复旦大学介绍,校长金力担任校友集体婚礼证婚人。他向新人送出祝福的同时还表示,在座的嘉宾中就有好几对复旦大学的金婚伉俪,他们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榜样。他希望新人能牢记今日许下的承诺,与另一半彼此扶持、一生相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风雨雨,都能够勇敢担当,互相包容,并肩携手走过人生路;他也希望新人能不忘母校的嘱托,精心经营小家,努力建设国家与社会这个‘大家’,创造新的生活、新的生命、新的未来!
和亚林是复旦大学2012级校友,毕业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其先生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两人已经结婚将近4年,有着一对3岁的龙凤胎宝宝。这次他们专程从千里之外的河南郑州赶来参加集体婚礼。和亚林表示,毕业至今12年来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复旦,“复旦对我的人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至今提起来我是复旦毕业的,我都觉得非常骄傲非常自豪”。她满眼温柔与爱意地说:“希望他们好好学习,茁壮成长,今后能成为‘复二代’。”
新郎潘峰和新娘孙潇泱是复旦的双校友,一个毕业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个毕业于医学院。两人是在校园礼品屋文创大赛展示中结识,并有了大学邯郸校区和枫林校区“跨校区”的恋爱故事。新娘称,两人领完证后是旅行结婚,却并没有办婚礼仪式,这次“相当于补上一个仪式”,弥补当时的遗憾,也可以由此留下更加浪漫特别的回忆。
2017级生命科学院博士校友李雪玉回忆,读博二时的一个夜晚,实验斑马鱼房供氧设备突发故障,正当她不知所措时,2015级物理学系直博校友陶冉及时赶来,争分夺秒帮她抢救斑马鱼到凌晨两点,保住了实验成果。在李雪玉毕业论文的致谢里,也写下了陶冉的名字。
此次集体婚礼的婚书更是用尽心思,新人们爱不释手。在集体婚礼的三天前,复旦大学就发文介绍了婚书背后的故事。婚书采用了和曾冲上热搜的录取通知书同等的配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潞绸织造技艺面料为封面,以复旦科技成果“复活”的开化纸为内页。据介绍,由于潞绸有手工环节,所以同款纹样也会有细微不同,每个婚书封面都独一无二。内页的新开化纸温润洁白、薄如蝉翼,可保存千年,被誉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皇冠上的明珠”。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开化县造纸技艺探索者合作,通过多学科联合研究,在2017年“复活”了开化纸。翻开婚书,仿古格式的正文、落款、印章一应俱全。正文部分是一首古典诗歌,短短43个字的诗中,有对喜事场面的描述,有对新人永结同心的赞美和祝福,更有“复旦”元素融于其中。这首形式仿古但创新趣味浓厚的诗,作者是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级本科生常煜华。
校友新人打开婚书后,只要把它向左侧转90°,就会发现整首诗呈现出一颗爱心的形状。婚书中的这份“心”意,也成为复旦人“卓越而有趣”的小小注脚。
为婚书书写文本、篆刻印章的是两位复旦书画篆刻研究会的复旦人,他们都来自理工科院系,都生于1947年,都于1977年结婚,很快都要步入“金婚”。书写婚书文本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高级工程师李应华。因为“小字写起来有难度”,为了避免干扰静心书写,李应华在清晨四点起床,悉心勾勒界格,为婚书篆刻印章的是信息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培南。为使作品更为委婉灵动,与婚礼的氛围相合,他特意选用商周金文作为印章字体,花费三四天,前后写了三四个不同印稿,反复推敲才定稿,又精选一方印石完成篆刻。
除了婚书“细节满满”,新人们交换的纪念对戒还印有复旦校名拼音字母。一纸千年,一生相守,祝福新人!
本文原文来自青年报·青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