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1959734027878401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将逐条解读这篇提纲,帮助读者理解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价。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局限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注解:唯物主义如果要区分,有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里马克思首先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再对唯心主义批判。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客体”或“直观”,总是就是一种主客的对象性关系,对现成对象的研究,忽视现成对象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因此马克思说,唯物主义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个能动的方面在唯心主义那里发展了,确是“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注重“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不同意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他也只是把研究对象换成感性客体而已,潜在的“理性成分”依然存在。马克思对于两个派别对“客观”的理解都是不满意的。最后,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还是抽象的理解,不懂得抽象的人也是现实的人,把现实的社会活动理解为独立的个人的各种形式。

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注解:第一条看起来是开端问题,是本原问题;第二天更像是认识论的问题。讨论真理、客观,关注的应该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而马克思这里提到的“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我们在神学当中也会谈到“灵魂”(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这个话题是神学更加关注的对象。

三、环境与人的关系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注解:这种流俗的间接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存在,这是缺少历史史观的一种视角。忽视现实的环境是人所改变和创造的,不管是幸福还是不满,都涉及到人的活动的产物。如果是这样,人就又权利改变现状。其次,如果把人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那么谁掌握环境和教育资源,谁就天然掌握着权利,对社会、对人的权利,我们就不会再思考social power来源和正当性问题,也必然导致人的分化。我们只有把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放在一个统一体中,放在相互影响作用中,才能真正理解对现实的改变(革命)。

四、宗教与世俗世界的矛盾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注解:费尔巴哈是直接接受世界分为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其一,他没有考虑宗教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其二,就算考虑到了,费尔巴哈能不能从世俗世界的矛盾出发推演出宗教世界,也是一个问题。要用辩证法的眼光,内在矛盾出发,去思考世俗如何自己和自己分离,产生的宗教世界,换言之,要关注世俗社会本身的现状和矛盾。关于这个矛盾,我们可以多重解读:一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是不能回归的矛盾;二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总之,要从研究的系统自身出发,推演自身的发展,最终又要回到自身。

五、感性直观与实践的关系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注解:在第一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强调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六、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直接:费尔巴哈从个体的人出发,从个人里面抽象出人的特点,最后归咎于人的本质(如爱)。费尔巴哈不理解人的感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不是某一空间、某一时刻的感性活动,而是人类历史的活动。人只有在整个历史和社会中理解人,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社会阶段,共同构建这个社会的特点,同时也在发展或者改变这个特点。撇开历史,忽视不同阶段人的特点,只是对人的抽象理解。把不同的个体,依靠这种抽象的理解而联系起来。

七、宗教感情的社会性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注解:从片面的人来把握社会,或是从能动的社会来看待人,这是不一样的。这里“社会的产物”当中的“社会”,不是一个名称或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能动的、发展的社会的产物,有宗教,也有不同阶段的感情,这才是把握人的方式。

八、实践与神秘主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注解:“神秘主义”就是指有不清楚、不明白,讲不出所以然的东西。有其是关于人的情感,特定的情感,都是社会的产物,需要放在社会中去理解。只有这样理解社会,才会真正消除一些神秘主义。

九、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直接:直观的唯物主义,主要是局限在“直观”本身的特点,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对人的理解也就是有限的。

十、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注解:要破除旧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入手,前者强调人类本身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后者强调的是当前社会阶段具体的人,两者互相成就,形成人的社会。

十一、哲学的任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注解:不多说,大家都听过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