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袁老、吴老,又想你们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袁老、吴老,又想你们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522/b497894324c541b2b5068093eb0cbfdf/c.html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离世,举国哀悼。三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他们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

仰望星空
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
名为“袁隆平星”
还有一颗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
名为“吴孟超星”
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
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
他们的精神温暖着一代代人
2021年5月22日
两位可敬的老人走了
一生惦念祖国的人
也被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

“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他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
只为那个朴素的梦想
“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
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年轻时
袁隆平决意报考大学的农学专业
父母都不同意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人们就不能生存
最终,他说服了父母
步入“农门”

这是1981年,袁隆平为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新华社发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为了这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
袁隆平几乎拼上了所有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
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他以一颗赤子的心
深沉地爱着稻田土地
牵挂着苍生饱暖

后来,袁隆平成就斐然,表彰无数
但他一直惦记的仍是“下田”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
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这是袁老的学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仍扑在田间地头
去世前两个月
他还坚持在海南杂交稻基地工作
病危之际
他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

袁隆平在观察水稻长势(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
缺乏的是一个‘人’——
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这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曾说过的一句话


吴孟超院士(中)在手术室内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有人统计过
在吴孟超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
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
但“16000”这个数字
远不足以概括吴孟超的全部
吴孟超常说
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
回国、参军、入党
1940年,他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
1943年,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走上了医学报国之路


图为上世纪40年代初的吴孟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世纪50年代初
中国肝脏外科还是一片
“手术成功率几乎为零”的未知荒原
吴孟超夜不能寐
立下誓言
“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
没有中国的声音!”

作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
吴孟超创立了
肝脏“五叶四段”理论
使肝癌手术成功率
由16%提高到98%以上


吴孟超(右)在指导助手做实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从青年时代立志从医报国
到九十多岁高龄仍奋战在无影灯下
吴孟超说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
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为了病人,他不辞辛苦
多年的医疗工作
在这位老人身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他的手
因长期握刀导致畸形


左图:吴孟超在为病人进行手术;右图:吴孟超展示他常年握止血钳的双手(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他的脚
常年用力抓地
双脚的第二个趾头
“默契”地压在大脚趾头上


吴孟超走下手术台,坐在医生休息室的沙发上活动站累了的双脚。新华社发(张鹏 摄)

3年了
我们从未忘记
他们也从未“离开”
头顶的那片星空
有我们最深的思念
脚下的这片土地
有他们最深的热爱
努力前行
便是最好的怀念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