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谓的忠义精神
儒家所谓的忠义精神
儒家提倡忠义精神,由此引申出忠义文化。但这种精神却并非那么完善,很容易让人找出毛病。即便后代有人提出了批判,儒生们也仍然在宣扬这样的文化。
忠的原本意思是忠君,要忠于自己的国君,而不能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屈原就是忠君的典范,不但忠于楚怀王,而且忠于自己的国家,有着无比的忠诚,听说楚国陷落之后,以身殉国,实现了忠义精神,对国家忠诚,讲求正义。《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发扬了忠的精神,认为忠就是教人向善,要尽心尽力做好事,为社会全心全意谋发展,为民族一心一意求振兴。人不但要对国家忠诚,而且要对自己的民族忠诚,而不能背叛国家和民族。至于义的解释,就是正义的意思,大凡被忠心驱使的人必为正义感召;为正义感召的人必为忠心驱使。于是,忠义就放到了一块来说,反映了一种文化特色。
讲究忠义的人轻生死,重承诺,轻财利,重名节,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富有血性。战国有养士的风气,无论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还是秦国的吕不韦,都以养士众多而名满天下。士有文士,有武士,还有一技之长的士,都要做权贵门下的食客,为权贵出谋划策,分忧解难。甚至要为权贵带兵打仗,做刺客,缓解危机,立功之后才可以获得封赏。他们大多打着忠义的旗号,要实现忠义精神。《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就是士的代表,具有忠义精神。他用自己的孩子换了赵朔家的孩子,以至于自己的孩子被屠岸贾杀掉,而他抚养赵朔家的孩子长大成人,让孩子报仇雪恨。他的忠义精神被后代人传扬,编成了故事,在舞台上演出。南宋的文天祥被元军俘虏之后,誓不投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终英勇就义,这种忠义精神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儒家提倡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传播仁义精神,同时提倡忠勇、忠义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皇帝们采纳,经过改编之后,世世代代传播。皇帝剔除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倡人们要忠君爱国,要讲究正义。老百姓大多都是农民,不读书不识字,认为忠君就是爱国,甚至把皇帝等同于国家。其实皇帝根本不是国家,也不能代表国家。从整个皇帝群体来看,大多数皇帝都贪图享乐,不会像雍正皇帝那样批阅上万份奏章。他们推行愚民思想,不仅要推行改造了的儒家道德,而且要推行迷信思想。老百姓接受这样的思想,就会认为忠义精神是世代相传的,而且能体现伟大的人格魅力。儒生们认为,忠义之士的精神长存于天地间,不会因为有形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他们相信道德修养,忠义精神永不磨灭,算是对于佛、道二教的某种回应。倘若圣贤的精神与形体一同消逝,那么儒学将衰于僧道,也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儒生们要恪守道德规范,要养成忠勇的精神,而真到了需要忠勇精神的时候,他们却没有几个敢于站出来说话,也没有几个敢于以身殉国。
历史上具备忠勇精神的人经常被提起,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才会被拿出来说事儿,被当成榜样。倘若人人都是这样的人,就没必要把忠义精神写进史书,也没必要标榜忠义精神了。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不提倡迷信思想。可是后代皇帝们改造了儒家学说,却大力推行迷信思想,似乎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反叛。虽然汉代的王充提出了朴素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死之后,精神也就消散了,没有精神长存的说法;宋代的程朱理学提出了“人死气散”的理论,但皇帝们并不以为然,仍然推行迷信思想,仍然推行所谓的忠义精神。在权力的加持下,所谓的忠义精神被标榜出来,被赋予了愚忠的思想,也很容易弄成无谓的牺牲。倘若以辩证的历史观点来看,历史上的很多王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很多王朝同时存在,很多政权并列运作,出现交叉点的时候,就不乏战争。
皇帝宣扬忠义思想有着愚民的成分,而少数民族政权并非中原皇帝们宣扬的那样邪恶,有机会入主中原。不管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并不能厚此薄彼。而对一个政权表现出忠义精神的大臣,很容易成为另一个政权收买的对象,也很容易成为被敬佩的人。但相对于另一个政权来说,他们却是冥顽不化的人。有历史学家提出疑问,相对于南宋朝廷来说,岳飞是忠义之士,而相对于金国来说,岳飞却是敌人。岳飞曾经镇压过钟相、杨幺组织的农民起义,以至于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所谓的忠义精神已经完全被皇帝利用,也完全变了味道。
看来儒家所谓的忠义精神靠不住,已经被皇帝以及整个权力系统改编了,变成了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精神,甚至蛊惑官员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官员们大多是贪生怕死之辈,贪图名利,也就不会在紧要关头以身殉君或以身殉国了。至于正义的士,他们大多不会去干,而是会寄生在体制之内,跟随官员层层加税,行贿受贿,卖官鬻爵,享受体制内的好处。如此来看儒家的忠义精神只是挂在嘴边的一种宣传内容,成为一种宣传策略中的工具,而并非那么伟大。即便儒生们认为忠义精神可以世代传扬。也等于宣扬了灵魂不灭的理论,以至于有些大臣故意“讪君卖直”,以为进了忠言,忠于皇帝,甚至都要搞道德绑架,哪怕被皇帝杀了,也要青史留名,其实已经走向了偏激的境地,也不是什么忠义之士。
真正的忠义之士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去奋斗的人,忠于国家,忠于正义,而不一定忠于皇帝。纵观整个历史,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这种精神也没有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