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早茶:一座城市的慢生活美学
扬州早茶:一座城市的慢生活美学
在扬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方式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中国早茶文化的代表之一,扬州早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
趣园茶社
来扬州以前,我没想过请人吃饭还可以请吃早饭。从小到大的环境里,早餐无非是豆浆油条、包子馄饨、烙饼稀饭,没有优雅的环境、精致的点心、从容的闲谈,只求快速解决肠胃的饥饿,开启一天的生活。如今,在扬州居住已过十年,时光变迁和文化浸润已让我适应了“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扬州生活,身心已逐渐认同并融入了这历史悠久、蔚然成风的早茶文化。
历史与现代的传承发展
扬州早茶源远流长。得益于淮南江北海西头的地理区位和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便利,加上明清朝廷对漕运和盐制的重视,扬州作为南来北往的枢纽城市和两淮盐业的中心城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繁荣。随着盐商巨富们在饮食方面的讲究和追求,扬州餐饮行业加快发展。从清代诗文和史料来看,扬州早茶已然十分繁盛,如《扬州画舫录》对面食制作技艺的记载:“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烧卖得名,谓之鬼蓬头,品陆轩以淮饺得名,小方壶以菜饺得名……”又如晚清诗人惺庵居士在《望江南百调》中的赞叹:“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干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由此可见,吃食品茗的早茶习俗在清代已然融入扬州百姓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扬州早茶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大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满足了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美食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扬州自2019年起连续举办多届中国早茶文化节,扬州早茶已乘互联网东风火爆出圈,成为城市的流量密码和文化IP,更是全国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美食。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
品早茶,既是解馋又是治愈。早茶首先是早餐,吃好早餐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智慧。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因为“早起难”而不吃早餐的人群不在少数,殊不知此举会带来低血糖、胆结石等健康风险。一般来说,完整的扬州早茶由茶饮、点心和主食组成,具体来讲有包馒、面饺、糯食、糕点、饼酥、油馓、豆品、汤羹及饭粥等多种门类,几乎涵盖了国人所有的早餐喜好。仅点心里的包子一项,耳熟能详的就有五丁包、蟹黄汤包、虾仁蒸饺、翡翠烧麦等名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入多样的点心,加上干丝、酱菜、肴肉等传统茶点,扬州早茶确保了人体摄入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完美遵循了营养学中的蛋白质互补原则,有力提高了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率,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同时,为了让游客近距离体验古城扬州的历史韵味,以趣园、冶春为代表的早茶门店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成熟的园林技艺,通过水景、假山、建筑、盆栽等要素精心打造了可赏、可游、可餐的慢生活休闲场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早茶旅游资源,让游客能够吃美食、赏美景,体验身心放松的美好时光。
烟火与经济的相得益彰
升腾烟火气,燃爆早经济。早经济包罗万象,不仅有早餐,更有早购、早游、早娱等全场景,涵盖零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全业态,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国内餐饮消费一直火热,特别是文旅加餐饮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成为热点,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带动当地旅游大火,彰显出国人强劲的内需潜力。然而,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的早餐品类差异巨大,传统早餐市场又多以单品类消费为主,限制了早餐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与之相对的,近年来扬州早茶搜索热度持续攀升,消费增速连续三年居江苏省首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可以说,扬州早茶立足自身优势,聚焦餐饮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早餐生活场景的改造,市场的引导以及数字型消费的嵌入激活了消费新潜力,既展示了独特风情的城市烟火,又助力了扬州经济的朝气蓬勃。
早饭吃得好,一天精神好。清晨醒来,到熟悉的街头巷尾,泡上一壶绿茶,嚼点现烫干丝,然后来几例寻常面点,扬州市民美好的一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