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立下“汗马功劳”的洋姜,现在却没人种了?真是它没价值吗?
过去立下“汗马功劳”的洋姜,现在却没人种了?真是它没价值吗?
洋姜,又名菊芋、鬼子姜,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在清朝时期被引入中国,凭借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然而,近年来洋姜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甚至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本文将探讨洋姜没落的原因,分析其独特优势,并介绍科学的种植技术。
没落原因
洋姜的逐渐没落,既是因为客观食用属性的限制,还是因消费环境和需求的改变。
新鲜蔬菜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发展和交通物流改善,蔬菜跨区运输阻碍减弱,新鲜蔬菜能四季供应,能满足日常消费需求。
烹调方法单调:洋姜最好的烹调方法就是腌制咸菜,应用范围相对单调,如采用煎煮熬炖的方法烹调,口感都很普通。而这就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相悖,现代人都想拥有健康的身体,追求清淡饮食,腌制的洋姜盐分太高,被逐渐遗忘。
市场推广力度弱:无论何种蔬菜,想要破圈,进入更大消费者群体视野,就要重视品牌塑造和推广。洋姜种植面积本就呈现出萎缩局面,再叠加无大规模的品牌造势,造成消费者对洋姜的营养成分和烹饪潜力缺乏认知,无购买意愿。
洋姜优势
虽然洋姜的种植面积逐渐降低,关注度持续减弱,但它的适应能力、耐贮属性和实用价值都很高,优势明显。
适应能力强:洋姜植株耐寒,能在零下的冻土层进入休眠状态,安全越冬;耐旱,块茎能在水分充足时,储存水分,供旱季使用。而且,植株还能耐盐碱、抗风沙,特别重要的是植株繁殖能力超强,能以每年15-20倍的速度增长。播种完1-5年内,洋姜的种系不会退化,只要土壤中残留根系和纤维根系,就能凭着顽强的生命力,获得良好生长态势。
耐贮能力强:和其它类型的蔬菜比较,洋姜的水分含量低,表皮厚实,贮藏运输过程中能避免损耗变质腐烂。就算是采用简陋的窖藏法,温湿度适宜,都能贮藏1-2年时间,过程中能根据市场价格波动,随取随用,灵活销售。
实用价值高:相关研究表明,洋姜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菊淀粉和低聚糖等,能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烹调过程,既能用来腌成风味独特的酱菜,还能直接炒食,质地白细,味道清香脆嫩,品质优良。除食用价值外,洋姜全株的饲用价值同样极高,从茎叶到根系都能当饲料,脆嫩适口,是猪、牛、羊和马等牲畜的喜食饲料。
种植技术
同其它类型蔬菜类似,想要洋姜高产,同样要掌握种植常识,地块选择、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都不能缺失。
选种选地:洋姜的种植品种,无论是选野生但体型偏小的野生品种,还是选体型偏胖的特大品种,都要外表光滑,无磕碰损伤。地块则要选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透气,排水灌溉条件良好,阳光照射充足的田块。如土壤贫瘠,要使用腐熟的农家肥,增加肥力,谨防害虫潜藏在农家肥中进入土壤。
水肥管理:水分管理贯穿植株成长的始末,关键的补充水分的时间节点是,苗期植株的生长速度快,现蕾期植株的新陈代谢旺和块茎快速膨大,盛花期大量的有机质涌入块茎,都需要充足的水分。只要基肥充足,就不用进行追肥,肥力差、苗情弱的情况,要进行追肥,关键的追肥时间点为8-10叶期、开花期和现蕾期。
病虫防治:常见病害有真菌病、菌核病和灰腐病等,常见虫害有蝼蛄、地老虎、蚜虫、金龟子和玉米螟等。因它的病虫害数量有限,防治难度低,成长过程中只要定期查看,遇到病虫害,要选择对症的农药及时喷施。
收获管理:选择10-11月收获洋姜,过程中要轻挖,避免机械损伤,贮藏前可按照大小和品质分级分类管理,剔除病虫啃咬和腐烂块茎。如不着急食用,可选择冬后,块茎萌芽前再挖出,已收获的洋姜要挖冬贮窖,窖的位置要避开低洼积水区,以防姜块遭遇冻害。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洋姜不如萝卜、白菜和辣椒等蔬菜般大众,但还是具有食用价值的,特别适合喜欢吃腌制蔬菜的人群,种植过程要科学合理管理,促进长势旺盛,提高产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