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在列强博弈中崛起与覆灭,皇姑屯事件是日苏合谋的悲剧
张作霖:在列强博弈中崛起与覆灭,皇姑屯事件是日苏合谋的悲剧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张作霖这个名字始终与诸多重大事件紧密相连。他的崛起与覆灭,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残酷。皇姑屯事件,作为他人生的悲剧终点,背后隐藏着日苏合作的复杂阴谋,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寻张作霖的一生,揭开皇姑屯事件的真相。
乱世崛起:张作霖的早期生涯
1875 年,张作霖出生于奉天。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曲折与传奇。甲午战争后,张作霖落草为寇,开始了他在乱世中的闯荡生涯。
1904 年,日俄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张作霖的命运。他被日本以俄国间谍罪名抓捕,面临着被处死的绝境。然而,命运的转折就在此时出现。日本陆军参谋田中义一来前线视察,发现了张作霖。经过交谈,田中义一觉得张作霖可以为日本所用。张作霖也立刻表示愿意 “原为皇军效力”,并在誓约书上按了手印。随后,田中义一亲自拜访了在东北的日军总参谋长福岛安正,为张作霖说情。就这样,张作霖被释放。获释后的张作霖对日本感激涕零,甚至表示要认田中义一当大哥。此后,张作霖率领土匪参加了游击队,协助日本军队作战,充当向导并提供俄国情报。这便是张作霖投日的开端。
在替日本人打游击的过程中,张作霖深刻认识到 “离开日本或无视日本,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这种认知逐渐养成了他对日依赖的心理。1915 年,张作霖前往朝鲜参加日本举办的博览会。在会上,他积极与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套近乎,表达了自己对日本人的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声称性命全是日本人救下的,还表示和田中义一是拜把子兄弟,希望继续与日本合作。这一举动给寺内正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之后,寺内正毅特意询问田中义一救张之事。然而,田中义一的回应却颇为冷淡,他表示:“张作霖是谁?”“我当时救他只是出于日本利益,对他并没有好感和私人情谊。”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作霖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他只是日本在特定时期可以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
1916 年,张作霖开始崛起,当上了奉天省巡按使、盛武将军。而同年,日本寺内正毅组阁。寺内正毅最先提出了 “利用张氏” 的东北政策。他认为 “张作霖在满洲有殊特地位……(张)心中唯有权势利欲……(扶张)日本在满蒙可畅行无阻”。在日本的支持下,张作霖的势力迅速扩张。至 1917 年,张作霖称霸东三省,成为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
看似辉煌,实则渺小的角色
1917 年,张作霖统一东北,这一成就让他在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然而,他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在近代中国分裂、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个人不存在真正的尊严,军阀也只是帝国主义利益的临时代言人,列强可以随时更换他们扶持的对象。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入主北京,扶植了傀儡段祺瑞执政府。1927 年,张作霖自封北洋军政府大元帅,行使民国统治权,名义上成为民国最高元首。他的这些举动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上,他始终无法摆脱列强的控制。
早在 1921 年 5 月,原敬内阁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明确了日本对东北问题的核心政策:日本在东北只是对利益的扶植,而不是对特定人物的扶植。这意味着,日本并不是真正喜欢张作霖,只是希望他在特定时间能为日本带来最多的利益。一旦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利益需求,他就会被抛弃。1921 年的东方会议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张作霖的命运,也为后来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笔。
东北利益的博弈与张作霖的困境
日本与英美列强不同,其资本市场薄弱,只能依靠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将资本转入中国。在这种局势下,日本不敢与英美自由竞争,只能固守满蒙特殊利益区。因此,日本要求张作霖满足其在现有地盘地区的利益,维持日本在满洲的现有利益。
然而,张作霖野心勃勃,他特别想要入侵关内,称霸全国。1922 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失败。日本劝告张作霖固守东北,“保境安民”,并特意给奉系投资了一批军工厂,以满足奉军自卫的要求。但张作霖并不甘心,他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在开战之初,奉军再次陷入困境,直军一度逼向山海关。后因冯玉祥叛变直军,奉军才转危为安,并入驻北京。而奉系将领郭松龄民族意识较强,不满张作霖的卖国行为,于 1925 年 11 月发动了郭松龄兵变。在这场兵变中,张作霖的军队屡战屡败。
日本认为,如果张作霖只是固守东北,断然不会发生诸多纠纷。日本外务省策划了扶植奉系文治派头领、奉天省长王永江代替奉系武断派头领张作霖,以达到永久割据东北的阴谋。
张作霖得知此事后,及时承认错误,并以东北矿产、土地、路权等利益作为抵押,换取了日本的谅解。由于这一通卖国操作,日货在五年间在东北的销量增长了 200%,日企增加了 70%。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诸多重要资源皆被日本所掌握,东北煤炭产量的 65% 皆为日本所有。但此时,日本对张作霖已经感到厌烦,而新的合作者也在此时出现了。
日苏合作的背景与动机
1925 年,张作霖政治中心转向北京,并在东北引入美国势力。他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摆脱日本的控制。“为美国在满洲获取利益提供特权,他(指张作霖)在北京已经预先得到美国提供财政援助和支持的许诺”。日本见张作霖有脱离倾向,便又起了杀心。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对中国东北也存有野心。这从苏联重新取得了中东铁路经营权便可看出。日本对苏联重返东北,虽然警戒但没有阻止。主要是因为苏联重返东北只是固守了过去日俄密约中划给俄国的 “北满” 地区,并没有对日本核心利益区南满展露野心。而且,苏联在远东存在大军,日本在武力上不占优势,所以日本在中国东北只能选择分羹而不是独占。在大连会议上,日苏又分割了双方在东北的势力范围。日苏在中国东北有共同利益,张作霖想再引入美国势力,当然就引起了日苏两国的愤怒。
1926 年 4 月,苏联秘密出台了对东北代号为 “喘息” 的政策,其中有 “某些日本人士同意用另一个缓冲将领取代张作霖” 一语,可见日苏对张的态度已经取得了共识。
皇姑屯事件:日苏合谋的悲剧
大多数人都相信 1928 年 6 月 4 日的皇姑屯爆炸是由日本人干的,但实际上,皇姑屯事件是日苏合谋的产物。
对于皇姑屯事件,日本档案记载不多,但苏联档案却记载得很详细。尤其是在皇姑屯事件当天,曾有 “命令在张作霖身边工作的线人,要不失时机地密报张作霖的行踪” 一语。这个线人就是国际著名间谍万斯白。张氏之死显然不一般,与苏联并非没有瓜葛。
1929 年 1 月,张学良突然查封了苏联在东北的报纸《议论》。5 月,他又下令突袭哈尔滨、齐齐哈尔、瑷珲、满洲里的苏联领事馆,逮捕 80 余人。俄国史学家维克托・乌索夫在《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一书中指出,张学良这一连串动作就是为了报复并寻找苏联刺杀张作霖的证据。苏联心虚,对张学良的搜查,“至布尔什维克外交机关甚至不敢提出抗议”。1929 年 7 月,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这当中虽然有张学良收复国权的心思,但更多的是替父报仇。
张作霖之死的影响与启示
张作霖之死,并非只是一个军阀之死,也并非是一个列强代言人的换届,而是日苏综合利益考虑下的产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张作霖的崛起,得益于日本的扶持。他在日本的支持下,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然而,他的野心和欲望也让他不断地与日本产生矛盾。他试图引入美国势力,摆脱日本的控制,这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皇姑屯事件,不仅是张作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和博弈,也反映了中国在那个时代的软弱和无奈。
从张作霖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由于国家的积贫积弱,使得列强可以肆意侵略和掠夺。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其次,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团结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保障。张作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的民族意识,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地与列强勾结。而郭松龄等一些有民族意识的将领,虽然试图反抗张作霖的卖国行为,但由于力量薄弱,最终也未能成功。只有当整个民族都觉醒起来,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最后,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地反思和进步。张作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教训的历史。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总之,张作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崛起与覆灭,皇姑屯事件的真相,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可以更好地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