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叶,又称苏叶、紫菜等,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夏秋季采收,阴干生用。紫苏叶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效多样,应用广泛。
紫苏叶的传统功效
1. 散风寒
历代医家认为紫苏叶具有良好的散风寒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说明其辛温走窜的特性,可达气血两分。《药品化义》则直接点明紫苏叶“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认为其辛温之性,能发散表邪,是治疗外感风寒的要药。
2. 发汗解表
紫苏叶在古代医籍中被广泛记载,其发汗解表之效,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本草纲目》中提到紫苏叶“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说明其与麻黄等药物合用,可达到更好的发汗效果。《药品化义》更明确提出紫苏叶“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直接肯定了其治疗外感风寒疾病的功效。
3. 行气宽中
紫苏叶的“行气宽中”之效,古籍多有记载,并因其药性而有不同运用。《本草纲目》中记载紫苏叶“行气宽中”,并指出其可与橘皮、砂仁同用,行气安胎;与桔梗、枳壳同用,利膈宽肠。《本草汇言》则更直接地指出紫苏叶“宽中气”,认为其为“治气之神药”,能有效治疗气郁结而导致的中满痞塞、胸脯不利等症。
4. 解毒
紫苏叶在古代医籍中被广泛记载,其解毒功效主要体现在疏散外邪,排除体内毒素等方面。《本草纲目》详细论述其与多种药材配伍,治疗各种病症,说明其药性多样,可通过行气、和血、散湿等方式,达到解毒目的。《药品化义》则强调紫苏叶的辛温发散之性,能“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针对外感诸邪,具有良好的解毒功效。
5. 止血
古籍记载中,紫苏叶并非以“止血”为主要功效著称,其药理作用更偏向于行气、解表、散寒等方面。然而,《本草纲目》提到紫苏能与芎、当归同用,“和血、散血”。《本草书名》中的《履巖本草》则直接提到紫苏叶“止金疮出血”,这可能是紫苏叶止血功效的较为直接的记载。
6. 止咳平喘
紫苏叶在古代医籍中被广泛记载,其止咳平喘功效亦得到多次论证。《本草纲目》指出紫苏叶能“消痰定喘”,并提及与其它药材配伍治疗相关病症,暗示其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滇南本草》则直接指出紫苏叶能“消痰,定吼喘”,明确认可其在治疗咳嗽和哮喘方面的作用。
7. 安胎
古籍记载中,紫苏叶具有安胎的功效,其机理并非单纯地“安胎”,而是通过调和气机来达到稳定胎儿的目的。《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叶“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指出紫苏叶需与其它药材合用才能发挥安胎作用。这说明紫苏叶并非单独作用于胎儿,而是通过调理母体气机来间接达到安胎效果。
8. 降气
紫苏叶的“降气”功效在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其作用机理与现代医学对其成分分析亦有相通之处。《本草纲目》记载紫苏“行气宽中”,说明其能调理气机,使壅滞之气得以宣通。《本草汇言》更直接指出紫苏为“治气之神药”,能“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说明其降气的广泛性,涵盖胸膈痞满、胎气上逆、气滞下陷等多症。
9. 理气行气
紫苏叶,历代医家皆推崇其理气行气之效,其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在诸多古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记载。《本草纲目》指出紫苏“味辛,入气分”,说明其辛味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气机。其与其它药物配伍,可产生不同的理气功效,例如与橘皮、砂仁同用,行气安胎;与香附、麻黄同用,发汗解肌。此说明紫苏叶的理气作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性味及所配伍药物密切关联。
10. 止呕
紫苏叶在古代医籍中被广泛记载,其止呕功效亦多有提及,而非单纯因其辛温发散之性。综合诸多古籍记载,紫苏叶止呕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本草纲目》、《本草汇言》、《药品化义》等多部典籍都提到紫苏叶具有“行气”、“宽中”、“和血”等功效。呕吐常与气机阻滞、脾胃不和、寒邪犯胃等有关。紫苏叶的辛温之性,可以温通脾胃,疏散寒邪,从而达到止呕的效果。
紫苏叶的现代功效
1. 抗氧化
紫苏是一种含有丰富抗氧化物质的植物,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紫苏素。紫苏素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延缓衰老过程。美国专家试验发现,摄取紫苏油可明显提高红血球中抗氧化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对延缓机体衰老有明显作用。
2. 防癌抗肿瘤
紫苏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萜烯类、酚酸类等多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炎等多重生物功能,有助于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增强预防癌症的能力。紫苏叶中亦富含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紫外线和化学药物等导致的细胞损伤,保护细胞,避免环境因素对机体的侵害。
3. 降血脂
紫苏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紫苏醇、紫苏素等,可以帮助降低血脂、调节血糖、抑制脂肪生成等。这些成分可以影响体内的脂肪代谢,帮助调节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指标,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紫苏子油连续给予高脂动物30天,使TC、TG、LDL-C明显降低,升高HDL-C/TC比值,并能使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其降脂作用与所含的亚麻酸有关。
4. 提升免疫力
紫苏含有多种对人有益的营养素,其中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紫苏素等。这些营养素都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紫苏叶乙酰提取物可增强脾细胞免疫功能,乙醇提取物和紫苏醒有免疫抑制作用。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经常被推荐用来泡茶增强免疫力!
5. 镇静
紫苏叶具镇静功能,因其含有紫苏醇、紫苏素、迷迭香酸等活性成分,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镇定情绪、减轻焦虑及压力。此外,紫苏叶亦含柠檬烯及β-麝香烯等芳香化合物,其香气可令人放松、镇静。《本草纲目》记载:“紫苏,性味辛香,善散风寒,行气宽中,辟秽浊。”
6. 抗菌抗病毒
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紫苏叶浸膏对6种真菌琼脂培养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0-1600mg/ml;浸膏中的紫苏醛起主要抑菌作用。紫苏油对自然污染的霉(酵母)菌的抑制力很强,紫苏醛和拧檬醛为其抗真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紫苏醛、柠檬烯具有抗绿脓杆菌作用。
紫苏体外对金葡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对抗新冠肺炎期间,中央研究院院士翁启惠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全株紫苏的萃取物,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此外,紫苏还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清热解毒,有助于治疗热毒性疾病,例如喉咙发炎、口腔溃疡、皮肤感染等。
7. 止痛功效
紫苏具止痛作用,主要归因于紫苏素,其镇痛效果显著,可缓解头痛、腰痛、肌肉酸痛等症。紫苏中柠檬烯、萜烯等成分也具有镇痛、镇静作用。紫苏挥发油如柠檬烯和香茅醛等,亦具止痛作用。此外,紫苏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舒缓胃部不适和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
紫苏叶的运用方法与用量
- 内服:煎汤,5-10g。
-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汤洗。
紫苏叶的炮制
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 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紫苏叶性温,温病及气虚表虚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症状。
- 《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勿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 《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温病及气弱者忌服。
- 孕妇禁用:紫苏叶有促进血液循环和子宫收缩的作用,容易引起流产,因此孕妇禁止使用。
- 月经过禁用:紫苏叶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容易引起月经量增加或加重,因此月经期间不宜食用。
-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不宜使用:由于紫苏叶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溶解血栓,所以有出血性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 脾虚便溏者慎用:紫苏叶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和分泌胃液,容易引起腹泻和消化不良,因此脾虚便溏的人慎用。
- 对紫苏叶过敏者不宜使用:如果有紫苏叶过敏的症状,如皮肤发红、瘙痒等,应立即停止使用。
紫苏叶可治疗的相关疾病
气喘鼻塞、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肾衰竭、细菌性食物中毒、呕吐、发烧及发冷、恶心反胃、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咳嗽、腹痛、胸闷胀、头痛、感冒、皮肤疣、高血脂、口臭、损伤、肺炎、腹泻疼痛、腰痛、白喉、消化不良、嗳气等。
紫苏叶含有的化学成分
紫苏醛(perillaldehyde)、柠檬烯(limon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芳樟醇(linalool)、紫苏醇-β-D-吡喃葡萄糖苷(Perillyl-β-D-glucopyranoside)、紫苏酮(Perillaketone)、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白苏烯酮(Egomaketone)、紫苏烯(Perillene)、亚麻酸乙酯(Ethyl linolenate)、亚麻酸(Linole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ketone)、左旋紫苏醛((-)-Perillaldehyde)、二氢紫苏醇(Dihydroperillyl alcohol)、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樟烯(camphene)、右旋柠檬烯((+)-Limonene)、左旋芳樟酸((-)-Linalool)、薄荷酮(piperitone)、薄荷醇(Menthol)、丁香油酚(eugenol)、莳萝油脑(Dillapiol)、牻牛儿脂素(elemicin)、香薷酮(Elsholtzione)、白苏酮(Naginataketo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苯甲醛(Benzenepropanal (or Benzaldehyde))、1-(3-呋喃基)-3-甲氧酸基(1-(3-Furyl)-3-methoxycarbonyl)、高山黄苓苷(Scutellarin)、新西兰牡荆苷Ⅱ(Vicenin Ⅱ)、(R)-苯乙腈-2-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R)-2-(2-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oxy)-phenylacetonitrile)、野樱苷(Prunasin)、(R)-苯乙腈-2-O-β-D-吡喃葡萄糖苷((R)-2-O-β-D-glucopyranosyloxyphenylacetonitrile)、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柠檬醛(citral)、丙二酸单酰基反-紫苏宁(Malonyl-trans-shisonin)、丙二酸单酰基-顺-紫苏宁(Malonyl-cis-shisonin)、咖啡酰基矢车菊双苷(Caffeoylcyanin)、咖啡酰基丙二酸单酰基矢车菊双苷(Caffeoylmalonylcyanin)、顺-紫苏宁(Shisonin)、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pigenin-7-O-diglucuronide)、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uteolin-7-O-diglucuronide)、高山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7-O-diglucuronide)、迷迭酸(Rosmarinic acid)、磷糖蛋白(Phosphoglycoprotein)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