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营养不良恐增手术风险!年长者常误信「要饿死肿瘤」反增并发症机会
癌患营养不良恐增手术风险!年长者常误信「要饿死肿瘤」反增并发症机会
由于基因、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癌症几乎已成为一种新型态的慢性病。尽管癌症在医疗进步发展之下都能获得妥善治疗,但医师提醒,若忽略癌症病患在治疗期间有营养不良问题,不仅增加手术风险,还可能带来并发症。
彰化基督教医院一般外科曹连诚主治医师表示,癌症患者容易产生营养不良的原因除了像是消化道系统肿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情形,让营养吸收出现问题外,其他像是肝胆胰脏等的癌症同样也会影响肠胃道功能与运作。
由于肿瘤本身的荷尔蒙也会让病患有恶心感或进食不顺,更会造成人体能量的消耗,因此即便维持相同的进食状态,仍会有营养缺乏的情形;若加上化疗、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及术后器官结构的改变,都会让癌症患者营养吸收状态更差。
补足营养是伤口愈合良好的关键
因此,在癌症患者在正式进入疗程或手术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是否有体重下降、进食量减少、是否偏瘦,或者年纪大带来的机能退化、慢性疾病等问题,住院之后也要做更详细的营养检查与评估,再来进行手术。
曹连诚医师说明,手术对于人体会带来大量的营养耗损,特别是以肠胃道手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伤口恢复,因此若能在术前先补足营养,打底好是愈合良好的重要关键。
如果病患能够透过口服补充营养是最好的方式,但当如果吸收状态已经不好或没有食欲的话,评估总体重若已下降5~10%或者已经有偏瘦的状况,注射静脉营养是比较有效益的方法。
静脉营养有分周边静脉营养与全静脉营养,周边静脉营养指的是透过手肘以下的手臂、腕部或踝部注射包含营养素的静脉营养液,全静脉营养则是通过大型静脉直接输注到心脏,再由心脏将营养素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递到身体各部位;除非是严重营养不良几乎无法进食的病患才会有使用全静脉营养,或者是高浓度渗透压大于900 mOsm/L,就会建议使用中央静脉导管,多数如果是短时间的营养支持,都是以周边静脉营养为主。
彰化基督教医院一般外科曹连诚主治医师说到,患者术前若体重偏低营养不良,会增加手术风险甚至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术前甚至术后,须适时以静脉营养介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周边静脉营养成分减少发炎机会
曹连诚医师指出,静脉营养当中有像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周边静脉营养注射比较担心的是如果所注射的营养物成分浓度较高,较容易产生静脉炎;以往若使用大豆油的话,由于刺激发炎能力比较明显,现在新的剂型以橄榄油取代大豆油,橄榄油因为含有较高比例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也较能减少发炎反应;另外,鱼油虽有抗发炎的功能,但切记不能过度,否则也可能会有出血的风险。
曹连诚医师门诊有一位80岁罹患胰脏癌的伯伯,罹癌之后因为一直都没有食欲,一个月体重就掉了10公斤,由于这样营养不良的状况对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在与家人沟通后,住院便先进行营养治疗。除了口服营养补充之外,先做了五天的周边静脉营养注射,术后同样也持续补充至能够口服营养摄取,之后化疗相当顺利,身体的营养状态也恢复到比术前还好。
很多人会担心罹患癌症营养治疗期间,肿瘤会不会变大?曹连诚医师说明,通常会评估一至二周时间来进行营养补充,这也是必要性的疗程,如果营养不良的状态开刀,反而会增加像是腹膜炎甚至败血症的风险。他也强调,做好术前、术后的营养调理,不仅降低术后并发症,同时对于中长期的治疗来说也能带来正面效益。
(彰化基督教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 曹连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