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也有法医?!
考古也有法医?!
在考古发掘中,人骨的发现往往能为研究古代人类提供重要线索。考古学界有一门专门研究人骨的学科——体质人类学,它就像是考古学界的"法医",通过分析人骨来揭示古人的生老病死。本文将详细介绍体质人类学的工作流程和研究内容。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又称生物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与考古学结合,形成了考古人类学,也称人体骨骼考古。研究领域包括古人类和灵长类化石、现生灵长类、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群遗骸、现代人群体质特征、人类及现生人类遗传信息,以及相关的古代人群健康、食物结构、环境适应等。
"考古法医"的工作流程
当一处考古遗址出土人体骨骼时,考古学家们通常会进行以下六个步骤的工作:
初步清理人骨:将人体骨骼表面覆盖的土或其他物质进行逐层清理,确定他身上是不是有棺木、衣物、颜料或者其他遗存物,清理过程中会有大量专业的摄影留相,以便后续研究需要。
初步记录现场人骨保存情况:人体骨骼全部暴露出来后,需要对保存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葬式、埋葬异常现象、骨骼保存状况、性别、年龄鉴定、病理现象等。
提取人骨:待现场人骨清理、记录完毕,需将身体骨骼按照头骨、左上肢骨、右上肢骨、左下肢骨、右下肢骨、躯干骨6部分别包装。
深度清理人骨:人骨运回实验室或被拿到考古发掘现场工作室中,需要用干净的水、毛巾、牙刷或其他工具将骨骼表面的土洗刷干净,之后晾干,将破碎的骨骼拼接,以便后续观察研究。
观察、测量骨骼:传统的测量方法是使用国际通用规格的人体测量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体骨骼的测量也紧跟潮流,3D自动成像系统已经成为较为“时髦”的“测量工具”。
进入研究工作: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研究者将通过各种手段分析人骨,以揭示古人的各种信息。
"考古法医"的研究内容
1. 人种特征分析
宁夏中卫市常乐汉代墓M7西棺发现一具年龄为6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他眉弓特别突出,鼻根凹陷很深,鼻骨强烈隆起,面部扁平度明显与黄种人不同。经研究人员通过对颅骨数据的研究判定属于欧罗巴人种,即白人长相。这种人种分析是“考古法医”做的最多的工作,通过对头骨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了解个体或群体最基本的面部特征,将数据与古今中外不同人群进行对比,可获悉他们的面部的差异,以及所蕴含的远近关系。
2. 职业行为分析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墓葬M18,墓主是一位年龄大概在29-30岁的男性,研究者发现他大腿骨非常粗壮,股骨头前部位置多出了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的出现被认为与骑马行为有关;在股骨后部可以观察到第三转子的形成(正常情况一般是两个)。研究人员综合在墓主骨骼上的发现,推测骨骼上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墓主的职业有关,他很有可能是一位战士或者武士。
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时期墓葬曾出土大批人体骨骼标本,从男女性股骨骨干中部断面形态、形状并结合统计数据看,男性股骨粗壮程度远高于女性。研究人员结合考古遗存和社会发展状况得出军都山人存在体现于下肢运动模式上的性别劳动分工。男性从事的是与长距离运动有关的活动,如放牧、狩猎、或是战争及其他相关行为。女性从事更能体现定居的处理动物皮毛、奶制品或是家务的活动。“考古法医”利用肢骨数据或是分析肢骨骨骼形态结构可获取古代人类行为模式及生活方式的信息。
3. 疾病与死因分析
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发现74座房址(以F代替),其中11座房址出土过至少181具人骨,其中F40中凌乱叠压了最少97例人骨。这些人骨表面发现了烟熏痕迹,部分肢骨、肋骨甚至已经变成炭黑色碎渣。与之对应的部分房址也清理除了炭灰色的塌落木质房架。这样非正常的死亡现象究竟为何?是地质灾难?是战争?还是瘟疫……
“考古法医”使用排除法,首先排除地质灾难,因为哈民忙哈遗址并未发现类似地震、洪水等灾难痕迹。其次若发生史前战争,死亡率最高的应该是青年人群体,但是哈民忙哈遗址人骨青年人最少,且在这些骨骼上未发现明显创伤痕迹。因此排除战争原因。哈民忙哈遗址地处科尔沁沙地,这里啮齿类动物种类多,存在各种鼠疫杆菌的宿主。“考古法医”对该遗址人群年龄统计发现,平均死亡年龄与各年龄段死亡率与其他灾难性遗址表现出了一致性,结合F40中人骨堆积的凌乱状态,骨骼上无明显病变痕迹,以及DNA检测未查出重要致病菌,推测这些人从患病到死亡时间很短,很可能是集体感染了鼠疫。“考古法医”通过考察古代人体骨骼上的病理异常或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结合临床医学资料,探究各类疾病的发生、表现,除此外还可获取古人的营养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信息。
4. 饮食结构分析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宋庄墓地曾发掘出17座东周贵族墓葬,其中13座贵族墓葬各有1-5个数量不等的殉人。地位差距如此之大的两类人,他们的吃食有何不同?
研究人员开始对他们机体组织中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水平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贵族阶层在主粮和肉食方面与殉人群体明显不同。贵族几乎完全以粟为主粮,食物中肉类含量很高,殉人阶层整体食肉水平较低,主食为小麦。
基于食物消费者机体组织中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由食物决定,研究人员可通过人体骨骼中所含稳定碳、氮同位素水平追踪古人的饮食结构。除此外,人骨中微量元素锶、钡、钙的含量情况也可作为人类食物结构的反映指标;人体不同部位骨骼中的锶同位素比值可指示出人类的迁徙行为。
5. 人口特征分析
在山西晋中市榆次区高校园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中出土174具人骨(主要是清代),其中男性98例,女性67例,性别比为146.3,明显超过了自然出生人口性别比102-107,在研究人员排除了埋藏原因、鉴定技术、环境气候影响外,认为这可能与封建思想中“重男轻女”的观念,清代山西溺女婴之风或者受到杀女婴后的影响有关。研究人员常使用古人口学的研究方法,探究过去人群的人口特征,结合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从而为大家提供有关古代人口的分布与迁移模式,社会性质和劳动分工方面的证据。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如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提取分析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分子,获取个体遗传信息或是人群内部的遗传信息;可以展望,体制人类学在未来将会带着我们解答更多关于人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