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体测距之三角测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体测距之三角测量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u011426016/article/details/144691959

天体测距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三角测量法是一种基础且有效的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测量法的原理及其在天体测距中的应用,帮助读者理解这一重要的天文测量技术。

一、引言

视差法测距是天文学中用来测量近距离天体(如太阳系内的行星和恒星)距离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方法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利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观察天体的视觉差异来计算距离。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天文学家通常会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选取相隔半年的两个位置,对同一天体进行观测。这实质上等同于在同一天文台,分别在半年前后对天体进行两次观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精确地捕捉到天体的视差变化,从而计算出其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二、三角测距原理

三角测量的原理跟双目视觉测量深度的原理类似,如下图所示:

  • $O_l$ 和 $O_r$:相机的光心,T ≈ 2 AU
  • f:相机的焦距
  • P:观测的天体
  • $x_l$ 和 $x_r$:点P在左右相机的投影位置
  • $x_l$ 和 $x_r$:像平面左边缘到P投影位置的距离
  • Z:是天体到$O_lO_r$的距离。我们要测的天体距离实际是$PO_l$或$PO_r$。

接下来,我们简单推导。 首先,$\triangle Px^lx^r \sim \triangle PO_lO_r$, 因此有:

$$
\frac{x^{l} x^{r}}{T} =\frac{Z-f}{Z}
$$

进一步可改写为:

$$
\frac{T-\left(x_{l}-x_{r}\right)}{T}=\frac{Z-f}{Z}
$$

这里的$d = x_l - x_r$被称为视差,最后

$$
Z=\frac{f \cdot T}{x_{l}-x_{r}}
$$

那么,地球到天体的距离$PO_l$可以通过下式得到:

$$
|PO_l| = \sqrt {Z^2+ T^2/4}
$$

三、秒差距

在天体测距中,秒差距(英文Parsec,缩写pc)是天文学上的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一个天文单位,AU)为底边所对应的三角形内角称为视差。当这个角的大小为1秒时(也就是上图中$\angle O_lPO_r = 2''$),这个三角形(由于1秒的角的所对应的两条边的长度差异完全可以忽略,因此,这个三角形可以想象成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想象成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长度(地球到这个恒星的距离)就称为1秒差距。

$$
1\text{pc} = \frac{1 \text{AU}}{\tan 1''} \approx \frac{1 \text{AU}}{ 1''} = 206,265 \text{AU} \approx 3.26 \text{光年}
$$

注意,这里看上去像是天体到太阳的距离,而非到地球的距离。实际上,因为天体距离较远的话,视差角很小,二者近似相等。

时差法适用于测量较近的天体,如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最近的恒星。对于更远的天体,视差角太小,无法用地面上的仪器直接测量,因此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来估计距离。

四、参考资料

知乎:双目相机模型–三角测量Triangulation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