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为何不全部划给上海?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为何不全部划给上海?
崇明岛,这座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的中国第三大岛,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行政归属一直备受关注。全岛面积约1269平方千米,其中约50平方千米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其余部分则归属上海市。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崇明岛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及其行政区划的现状。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长江,东濒东海。其形状宛如一个巨大的脚印,总面积达1269平方千米,占上海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的近20%,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位居世界第二。
崇明岛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宽13至18千米。每年,这座岛屿向东海方向扩张约200米,增加面积4至5平方千米。这一自然扩张过程不仅影响着崇明岛本身,也使得上海宝山区、浦东新区以及江苏南通的海门区和启东市的面积随之增长。就整个上海市而言,每年增加面积近10平方千米,可能是我国南方面积增加最快的城市,而崇明岛可能是南方面积增加最快的岛屿。
崇明岛的自然环境优越,空气、水、土都较为干净,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90%以上的土地海拔在3.21米至4.20米之间,适合大面积围垦,是上海主要的粮仓和菜园子。
崇明岛东南部通过上海长江隧桥与上海市区相连,西北部则经崇启大桥连接江苏启东。
从历史角度看,崇明岛的形成可追溯至唐朝。在唐朝之前,这里并不存在岛屿。唐初,两个小沙洲——东沙和西沙露出水面,相隔三十多千米,逐渐积聚成陆地。705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唐朝在西沙洲上设置了崇明镇。“崇明”之名寓意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平地。
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南宋景炎二年),元朝在扬州路设崇明州,治所就在西沙崇明镇。明朝时期,现在的崇明岛位置上形成了几个较大的岛屿,但这些岛屿直到清朝初年才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崇明岛。
1958年,出于发展的需要,上海从江苏省划入多个县,包括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川沙县(浦东新区)、青浦县、松江县、南汇县、奉贤县、金山县和崇明县,面积从617.95平方千米增长到6340平方千米。
1958年,江苏南通崇明县划归上海。当时,崇明岛以北长江中有两个沙洲——兴隆沙和永隆沙,属于江苏南通市。这些沙洲在1960年代大幅扩大,从沙洲升级为岛屿。随着长江泥沙的持续沉积和人工围垦,到1980年代,兴隆沙首先与崇明岛相连,随后永隆沙西部也与兴隆沙连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如今,崇明岛上呈现两区一市的格局,西北角约50平方千米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其中海门区海永乡面积约14平方公里,启东市启隆乡面积约36平方公里。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崇明岛的电话区号同时使用上海的021和南通的0513,车牌号也各不相同。关于是否将海永和启隆划归上海,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讨论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