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这些教育热点将持续火热
2024,这些教育热点将持续火热
2023年是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教育强国建设"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ChatGPT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将颠覆传统教育模式;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负担问题引发社会热议;"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的数据揭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和"预制菜进校园"等话题也持续引发公众关注。
这些教育事件不仅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更在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变革方向。通过回顾这些热点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改革的大致脉络和未来走向,在教育巨变的时代中寻找应对之道。
家校社协同育人
1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意见》强调,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则需提供有效支持服务,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人口负增长影响教育
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出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滑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学前教育阶段,全国幼儿园比上年减少5610所,在园幼儿数量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数量比上年减少5162所,下降3.35%,招生比上年减少81.19万人,在校生比上年减少47.88万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表示,根据模型预测,12年后,小学数量将至少减少一半。到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他同时指出,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
面对这一趋势,如何合理布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制定前瞻性的教育发展规划,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ChatGPT冲击教育
2月,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发全球关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表示,ChatGPT像互联网的发明一样重要。马斯克也称:"ChatGPT好得吓人,我们离危险的强大人工智能不远了。"
ChatGPT以其强大的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数字编辑能力和数字创作能力,正在掀起一场学习革命,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全新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需要从重视知识教育转向重视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普职分流"加剧内卷
2月,某中学一初三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遭校方"劝退"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此前发布的《中国教育内卷报告2023版》指出,中考制度过早的普职分流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内卷。为避免初中毕业后就被绑定进入职校,家长和学生不得不为备战中考而补课,教育分层变得越来越早,导致深度的教育无效投入与浪费。
过去几年,有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提议取消中考、取消中职、普及普高、缩短学制、发展十年义务教育等,但这些提议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职普融通,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缓解中考后的"分流"焦虑,实现人才的多样发展。
校园欺凌
9月,山西省大同市一小学生遭男同学极端欺辱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约10%的孩子有过欺负他人的经历,约20%的孩子有过被欺负的经历。在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也频繁曝出,如山西襄垣某学校女生被掌掴致嘴角流血,海南临高某学校女生被拳打脚踢致耳膜穿孔等。
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障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预制菜进校园
9月,江西赣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视频抱怨学校菜品差等问题,引发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激烈讨论。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回应称,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孩子们正处于长身体阶段,预制菜的营养价值、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家长担忧。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如何让校园餐更加营养、健康、美味,是各地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减负
10月,郑州一23岁教师吕某因承受较大工作和心理压力而离世,引发社会关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主战场,但一些不合理评价考核机制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工作目标仍在消耗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教师减负已喊多年,但现状仍未见明显好转。如何让教师回归教学主业、潜心教书育人,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10月,成都某中学一名学生在校内自缢身亡,经调查发现该生存在情绪不稳定状况。《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成人水平。
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数据显示,小于15岁的抑郁症就诊人数从2018年的3148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10613人次,3年增长了3倍多。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且在升学压力下,学生的心理负担沉重,心理问题的根源难以解决。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10月,"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教师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等话题频繁登上各平台热搜。据调查,一些学校因为怕孩子课间打闹出安全事故,规定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去户外活动,甚至除了去洗手间不能走出教室。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现实中,"课间圈养"现象仍未消失,这不仅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还可能导致近视等问题。
中小学生午睡难题
11月,教育部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628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将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统筹现有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创造学生午休条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升级课堂设施,为孩子们提供"躺睡"的条件。比如,有的学校使用可躺式桌椅,有的地方研发"唐榻式午休床",有的学校则在教室内铺上可防潮的瑜伽垫。事实证明,只要用心用情,孩子们的午休就能获得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