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三晋文脉 感受发展活力
触摸三晋文脉 感受发展活力
山西,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到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到人才引进的积极探索,山西正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传承与创新
山西,一个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古老省份,一个正被越来越多人发现和了解的宝藏之地。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西正奋力守护、挖掘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赓续千年文脉,绽放时代光彩。
山西被誉为“小杂粮王国”,小米尤为著名。长治市沁县种植的“沁州黄”作为山西小米的代表,其形体金黄、晶莹透亮、颗粒圆润、状如珍珠,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也因其味道香美、营养丰富、食药同源,历史上流传着“金珠子,金珠王,金珠换不来沁州黄”的谚语,品牌价值经久不衰。近年来,沁县以“有机旱作”“加工转化”“擦亮品牌”三张牌,构建了“特”“优”现代农业新高地。
经济发展与创新
日前,在山西省太原市钟楼步行街,一些外地游客在打卡拍照,“五一”余温还未褪去。“我和朋友5号来到太原看演唱会,并选择‘五一’假期后在太原错峰出游。”得益于太原“在演唱会举办前3天至后3天期间,演唱会门票持有者可免费游部分核心景区、坐公共交通”的举措,不少观众延长了在太原的旅游时间。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出游新风尚。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成为文旅的“黏合剂”,显著拉动旅游消费,助力城市文化“出圈”。
位于山西中北部的忻州市,是山西最大的地市。全国14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忻州横跨吕梁山、太行山-燕山两个区,是典型的后发地区。
在各地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后发地区面临“赶”与“超”的双重任务,必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能级,找出一条因地制宜、务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紧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忻州市强化科教人才赋能,通过为民营企业聘任“科技副总”,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科创驿站”,培育“科创雨林”营造良好氛围,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探索后发争先之路。
社会发展与民生
近年来,山西省平顺县龙溪镇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村民”的模式建起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依托特色香菇产业基础,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项目,探索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海拔超过1300米的太行山深处,坐落着方圆十几公里内唯一的卫生室——七子沟村卫生室。1985年,19岁的王文吉来到这里,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一晃已是将近40个年头。七子沟村山高沟深,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纵横的太行山间,看病难曾经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百姓。王文吉在同为医生的父亲影响下,开始了行医之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村民有需求,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为乡亲们送医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