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今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理解年轻人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今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理解年轻人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A95B670511V1LP.html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年轻人就业和升学压力的增大以及老年照护需求的提高,一种新兴的家庭生活方式和代际相处模式悄然兴起——“全职儿女”和“慢就业人群”的出现。

“全职儿女”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12月豆瓣上创办的小组“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

截至2024年5月,该小组已聚集了4000多名成员。随后,小红书、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上涌现出许多“全职儿女”的案例。

他们中有的是“毕业即失业”的“慢就业”大学生,有的是在社会闯荡失意后选择回家“靠老”的打工人……

这些年轻人,背负着社会的期待与压力,却在家庭的港湾中寻找着心灵的慰藉。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中,不参与劳动就业、寄居父母家中并依靠父母获取生活费的成年子女,往往会被冠以“啃老”和“不孝”的骂名。

一些公众舆论和学术研究大多对这一群体充满了负面的评价,常常将“啃老”与“孝道”对立起来。

那么,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是否真的能够涵盖复杂的人性和家庭关系?

在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有几本上厕所的时候最喜欢的刊物,那时候没出过省城也没见过世面的我被灌输的是:

“国外的教育特别讲究独立性,外国孩子18岁就马上被断掉经济来源,从此衣食住行全部靠自己,彻底与父母分开独立生活。”

“外国老人去世遗产一分不剩全部捐出去,不给孩子留下一点财产……”

现在回头看,一个是真敢编,一个是也敢信。

国外家族企业N代接班比比皆是,富人通过公益慈善基金合法避税,确保后代衣食无忧。古今中外,富人、有社会地位的人,没有“啃老”这一说法,只有“继承家业”。

父母作为孩子在这个世界的引路人,本身对孩子就有着天然的义务:保护孩子避免过早暴露在危险中

说句不好听的,只有穷人的孩子才会把“啃老”这个词当做忌讳,因为向他们灌输“啃老羞耻”观念的原生家庭太穷了,没有能力让孩子“啃”,所以提前打好招呼。

稍微有点家底的人家,在孩子结婚的时候,男女双方父母一边买房、一边买车,然后男方凑个10多万,女方凑个10多万给新人存着,当小家庭启动资金。

这样的家庭,才能拥有好一点的开局。

那些“啃不了老”的孩子,只能用“啃老羞耻”来安慰一下自己。殊不知,当他们磕磕绊绊地组建起小家庭,并纠结父母该不该帮忙带孩子的时候,那些接受上一辈传承的“啃老”小家庭,已经开始准备为下一代选学校了。

如此,下一代也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普通家庭的“小镇做题家”拼尽全力以为考上大学就能让他们留在梦想中的大城市之后,“学历贬值”和“35岁裁员”这样残酷的现实又将他们扔回原地。

当上一代以“过来人”的态度俯视年轻人时,他们自然看不到真实的年轻人。

在社会变迁中,强调责任、孝道等儒家文化的中国社会明显呈现出了“再家庭化”的趋势,家庭极具活力和韧性。

只要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不过分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并且子女能够怀有“孝心”并懂得感恩,那么就算不上有害的“啃老”。

有远见的父母,绝不会拉低孩子的起跑线,让他赤手空拳和装备精良的同龄人拼前途。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有钱人家都是给孩子大把的钱、房子、车子、资源、人脉,大家都觉得合理,普通孩子就是“啃老”?

有次外出办事,正好是四点多路过一个幼儿园的时候扫了一眼门口等候的家长,95%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我第一反应是感叹老人退休也不能完全得闲,还得帮子女带孩子,但立马又想起来:四点多这个时间段,99%的打工人都没下班,这幼儿园放学的孩子还真就只能老人来接。

诗和远方是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眼下房子和面包才是实实在在重要的。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中,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全职儿女”背后,都有一个充满爱与责任的家庭。他们或许在社会的洪流中暂时迷失了方向,但在家庭的港湾中,他们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之前遇到一个领导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工作焦虑,就主动出钱让孩子出去旅行,还安慰孩子在家待两年也没啥,那个时候领导讲了一段话,大概意思是:

现在年轻人所处的环境和机会和三十年前差距很大,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考公务员都比过去更难。

延迟毕业、找工作还各种卷、没赶上分房或者福利房,还遇到房价飙涨工资不涨,评职称各种难,汇报材料各种卷……

不怪年轻人不努力,他自己也能观察到年轻下属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太累了。

如果换成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年轻人都碰上了。

另外,社交媒体上很多“拜金”、“炫富”、“强者文化”等非主流价值观也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多纷扰。

他们不仅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还要在虚拟世界中保持一定的形象和社交关系,这真的挺不容易的。

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理解年轻人,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接受真实,即使经历艰难,年轻人们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家庭的本质是爱与支持,而不是简单的经济交换。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家庭的温暖与韧性,正是我们面对未来挑战的最坚实后盾。

搭建资产管理的招商运营服务体系,分享产业园、城市更新在产业策划、招商运营、产业培育、产业投资的经验和案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