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提问的技术指南
《学会提问》批判性提问的技术指南
《学会提问》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用指南,它系统地介绍了批判性提问的核心概念、具体方法以及个人学习心得。通过学习这10个问题,读者可以提升理性思考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
什么是批判性提问?
关于提问,若去了解,会发现提问的种类有多种。
像创新式的提问,比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像社交式的提问,比如,与人打交道中,如何提问彼此交流会更好。
像清单式的提问,比如,要采访一个人,问什么问题,其实有一套比较好的提问清单的。
批判性提问,则是对已有的信息提出质疑,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这里的信息指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
比如,“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运用批判式提问,可以帮你找到最适合的答案。
比如,“孩子上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运用批判式提问,可以帮你找到最适合的选择。
再比如,看一篇报道、听一堂课、看一篇文章,里面有多少成分是值得吸收的,通过批判式提问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
批判性提问的三个阶段
关于批判性提问,核心是10个问题:
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②理由是什么?
③那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④什么是假设?
⑤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⑥证据的效力如何?
⑦有没有替代原因?
⑧数据有么有欺骗性?
⑨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⑩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这10个问题其实是有紧密联系的,我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读懂信息、判断信息、得出结果。(如图)
看懂这张图,10个核心问题无需刻意记忆,也知道了,对批判式提问是怎么回事也会有个大概的谱。
第一阶段:读懂信息
当要对一则信息进行判断,首先是要读懂信息。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读懂信息,这还不简单!”其实并非。
比如,有时你听一个人说的头头是道,内心其实并不赞同,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反驳。
比如,看书的时候,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再比如,老板提出一项要求,明明就是完不成,但又不知道如何提意见,要资源。
这些其实就是对接收到的信息,没有真正的读懂!
真正的读懂信息,是知道它真正想传达给你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传达这些,没有明说、含糊不清、隐藏的又是什么,是可以理出个123的。
批判式提问,第一阶段按照信息的基础组成结构,分成了四部分,用4个问题来辅助我们读懂信息。
我自己的体会,单单读懂第一阶段,就可以在辨别信息上清醒很多!
第二阶段:判断信息
读懂是判断的前提,没有读懂,判断自然也不准确。
第二阶段,跳出信息的基础结构,先从全局看,整个推理过程;再从局部看,显形的信息元素和隐性的信息元素。分成五部分,提出了5个问题,让判断变的有迹可循。
我们常听说,一个人要理性判断,但是如何理性判断?好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读懂第二阶段,会不知不觉理性很多。
第三阶段:得出结果
读懂了,判断了,最终就是得出适合的结果,看似水到渠成,实则也很容易被自己的思维限制,破除思维限制,也是发现新生的过程。
我发现,好的结论,几乎都要经历者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放大,去发现更多可能的结果;第二个过程缩小,根据自己的条件剔除不适合的结果;第三个过程聚焦,回到自己的要解决的问题上选择最适合的结果。
到这里全套的批判式提问指南就结束了,三个阶段,10个问题 ,看似高不可攀的批判式提问,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个人收获
1、让理性有了着力点
生活中免不了感性的陷入各种负面情绪,伤心难过,自我内耗。期望自己能理性一点,但怎么理性也不知所以然,批判式提问,让理性有了着力点。
2、知道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一个观点,今儿这个说法,明儿那个说法,好像都有道理,该怎么办?批判式提问,让我知道如何来分析信息的真真假假,适合不适合。
3、有了一套提问的方法
以前总懊恼自己嘴太笨,明明有想法就是不知道怎么说出来,现在看来不是嘴太笨,而是缺少方法和技巧。以前看辩论这类节目,总感叹,这些人脑子真好!现在看来都是有技可循。
我读的《学会提问》是2017年12月版,原书第10版,作者[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现在已到第12版,作者相同,译者多了一位,看目录90%都是相同的,也就没有去换书,必定理解核心才是关键。
这本书我是2018年6月入手的。刚入手,翻过,觉得难就放下了。随着生活的变化,工作的变化,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又翻过,一知半解又放下了。
这些年经历了一些事,也读了一些书,意识到草草的翻书,大概率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这次啃下,明显感觉收获很大。
同时,也让我体会到,看似很难的东西啃下后,回头再看,其实并没有想想中的那么难,只是最初需要多一点儿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