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畔的“江纺”:一座城市的工业记忆
青山湖畔的“江纺”:一座城市的工业记忆
导读:“江纺”是江西南昌的一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国有企业,始建于1953年,见证了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江西纺织厂到后来的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江纺”不仅是一个工厂,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江纺”始建于1953年,最初叫江西纺织厂,1956年后改名江西棉纺织印染厂。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按照前苏联援助中国时期统一图纸所建造的十大纺织企业之一,“江纺”不仅是南昌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大型国有企业,更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见证。
1953年江西棉纺织印染厂奠基典礼大会留影纪念
“江纺”的选址几经波折,最终定在赣江之滨、青山湖畔。其建筑设计融合了中苏风格,采用了“北工南居、中轴对称、大院式布局”的规划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厂初期,由于缺乏熟练技工,“江纺”通过上海渠道引入了39名香港技工,并在南昌地区招收78名女工前往青岛学习。这些举措不仅为“江纺”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也为南昌现代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纺”女职工
1958年,“江纺”开始大规模扩建,不仅在南昌本地招工,还面向全省各地招聘。这一时期,厂里还安排了9名东南亚归国华侨进厂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纺”还曾派遣306名工人赴伊拉克提供劳动服务。
“江纺”的产品商标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从最初的“拖拉机”牌到文革期间的“井冈红旗”牌,再到80年代的“五彩缤纷”“晨曲”“彩虹”等,这些商标不仅记录了“江纺”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计划经济时代,“江纺”几乎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提供了从幼儿园到中学、从粮站到医院、从电影院到图书馆等全方位的生活配套服务。职工和家属总数达到4、5万人,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
“江纺”车间
“江纺”的工会组织非常强大,从建厂初期就开始举办职工疗养休养,开办营养食堂,建女职工哺奶宿舍。80年代还在梅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职工疗养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大的工会组织、完善的配套设施,构成了“江纺”独特的企业文化。
如今的“江纺”厂区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江纺”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在一些政协委员的呼吁下,南昌市政府决定对“江纺”进行保护性开发,规划建成南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38栋原厂房建筑及66栋原住宅建筑,让“江纺”以新的角色重获新生。
“江纺”的故事,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历程,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如今,它以新的面貌继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