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读懂《庄子》这6个哲理小故事,人生也就释然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读懂《庄子》这6个哲理小故事,人生也就释然了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1278417_121124795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紧凑的社会,人们往往在追逐物质与成功的道路上,忽略了内心世界的建设与滋养。庄子,这位距今两千多年的哲学巨擘,其寓言却如同恒星,穿越时空,照亮人心。以下六则精选自《庄子》的寓言,不仅洞悉人性,更指引我们在纷繁世界中寻得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空船理论”:我们的愤怒来源于对他人的过度解读

《庄子·外物》:“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故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假设你在一条河流中划着一艘小船。突然,另一艘船直直地向你的船撞来。你多次大声呼喊警告却没有得到回应,对方的船依然径直撞来,你可能会感到愤怒并咒骂那个驾驶船只的人,因为你认为他是粗心大意或是故意为之。然而,当你发现撞过来的其实是一艘无人的空船时,你的愤怒瞬间消失,因为你会意识到没有责怪的对象——毕竟,你不能对一艘空船生气。

“空船理论”是一则关于情绪控制与避免争执的寓言。庄子借此故事告诫我们,许多时候,我们的愤怒源自于对他人行为的过度解读。若我们能像对待空船一样,不对他人的行为做过多预设与评判,便能避免许多无谓的争执,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一理论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与理解,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人与事。

止水之镜:唯有内心平静,方能清晰地认识自我,洞察世界

庄子步于山林之间,偶得一池清澈见底的止水。他凝视水面,只见自己的倒影清晰无比,仿佛能洞察内心最深处的情绪波动。他感叹道:“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的话提醒我们,只有当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水面保持平静时,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真实面貌,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濠梁之辩: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尊重多元,拓宽认知的边界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庄子在濠梁之上看到鯈鱼自由自在地游动,便断言这是鱼的快乐。惠子则认为庄子并非鱼,因此无法确切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说:“你既然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指出,他确实不知道庄子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妨碍他断定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因为庄子同样不是鱼。庄子说,在你询问我是如何知道鱼是否快乐时,就意味着你已经默认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庄子说,在你询问我是如何知道鱼是否快乐时,就意味着你已经默认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濠梁之辩”是一场富有哲理和智慧的对话,它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与相对性、直观感悟与逻辑推理的对比、哲学观念的碰撞以及对话的艺术与智慧。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因此,要倾听他人的声音;保持开放和尊重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探索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鲁侯养鸟:尊重与理解是和谐关系的基石,过度干预往往适得其反

《庄子·外物》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故事的大意是: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了鲁国的郊外。鲁国的国君(鲁侯)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于是决定将这只海鸟当作贵宾来款待。他命人将海鸟迎接到宗庙之中,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来招待它:演奏了最优美的宫廷乐曲《九韶》,这是古代非常庄重且高雅的音乐;同时,准备了最丰盛的食物——太牢(通常指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祀品),作为海鸟的膳食。然而,海鸟对这样的款待却感到极度的不适应和惊恐。它既不吃,也不喝,最终在极度的不安中,仅仅三天后便死去了。

“鲁侯养鸟”故事警示我们,在人际交往和生态保护中,尊重与理解至关重要。过度的干预往往适得其反,只有深入了解并尊重对方的真实需求,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否则,我们的“好心”可能会变成“坏事”。

螳螂捕蝉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日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庄周在雕陵栗园游玩时,见到一只奇特的喜鹊,翅膀宽大却飞不远,眼睛巨大却似看不清。他心生捕捉之意,便取弹弓准备射击。此时,他注意到一只蝉躲在树荫下乘凉,忘记了安危。蝉的身后,一只螳螂伪装成树叶,正欲捕捉它,也因即将得手而忘我。不料,喜鹊趁机啄食了螳螂,因贪图眼前利益而忘了生命之忧。

庄周见此情景,深感万物间相互拖累又相互牵绊,遂扔下弹弓离去。不料被护林人误会为偷栗子,遭到责骂。庄周回家后三天闭门不出,心情低落。学生蔺且询问原因,庄周表示,自己因追求身外之物而忘了自身安危,未遵守当地规矩,导致被误会和辱骂,因此感到不愉快。

这个寓言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就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危险,同时在顺境中也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不要得意忘形。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福气和祸患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要只看表面现象。

大葫芦:无用之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对庄子抱怨说:“魏王赠我大葫芦种子,种出的葫芦虽大,却既无法盛水又无法做瓢,因其无用,我将其砸烂。”庄子笑道:“你真不善用大物!宋国有家善制不皲手药,世代漂洗丝絮。游客闻之,愿百金购其方。全家商议后售出,游客以此方助吴王败越军,获封赏。药方未变,用途不同,结果迥异。你有五石大葫芦,何不制成腰舟浮游江湖,却愁其无容?你真是心窍未开啊!”

这个寓言故事通过大葫芦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庄子“无用之用”的深刻哲学思想。惠子因为大葫芦看起来没有实用价值,就把它砸烂了。但庄子却认为,事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否实用,更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它。就像那个大葫芦,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用,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作为腰舟在江湖上漂浮,却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的潜在价值,不要被表面的“无用”所迷惑。同时,这也体现了庄子顺应自然、超脱世俗束缚的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