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28个典型案例看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28个典型案例看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6A00WSL00

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动各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结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其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案例展示了城市更新的先进做法,凸显了文化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另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案例、完整社区建设案例、活力街区打造案例和城市功能完善案例等,也展示了城市更新的多元实践。同时,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案例强调了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8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就房地产发展、城市更新、建筑业转型升级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指出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阶段一个必然过程;秦海翔副部长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住房城乡建设部积极推动各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结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精心挑选并印发了28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城市更新的先进做法,也凸显了文化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案例

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案例是指对现有的、已经建成的建筑物进行的一系列翻新、改造和功能提升的实践项目。

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光伏零碳改造项目

——以光伏低碳技术为主导的建筑零碳改造

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于2021年通过利用光伏主导的低碳技术实施全面改造,从用能迈向产能,成为零碳运行建筑,同时集科研、展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原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办公楼,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改造以净零能耗、净零碳排放为设计目标,同时打造城市更新领域既有建筑节能降碳范本,启动建筑迈向低碳、零碳、产能的创新实践。

项目依据“建筑节能改造优先、设备系统改造优化、高比例建筑光伏应用、光储直柔创新示范”的技术路线实施改造,助力城市绿色低碳新发展。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案例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案例是指在城市或城镇中,对建成年代较早、设施不完善、环境较差的小区进行的一系列改善和提升的实践项目。

重庆市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多方共商共建共管

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老城记忆,是九龙坡老工业区的时代缩影。

红育坡的蜕变之路,从2020年正式开启,涉及88栋楼、3476户居民,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投资9800万元。2022年7月,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工,曾经的老工业区焕新绽放。

社区居民点赞称道:“居住环境大幅提升了”,外迁居民陆续回迁,市民探访打卡,特色老店老铺重新焕发活力……多方共商共建共管而形成的改造细节在红育坡随处可见,生动体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改造成果。

完整社区建设案例

完整社区建设案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综合规划和实施一系列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宜居、居民满意的社区的过程和成果

上海市临汾路380弄社区更新项目

——完善全龄社区服务设施,数字赋能社区治理

项目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下辖4个自然小区,总建筑面积0.19平方公里,共有47个楼组、1864户,常住人口4771人。2022年以来,社区以推动“全龄家园”“美丽家园”“数字家园”“自治家园”四个家园建设为抓手,将服务和资源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推动从“单一”社区向“完整”社区转变,加速实现40多岁社区的逆生长。

人们可以在此了解到15分钟生活圈和全龄社区的实践样本是怎样的,“美美与共”的和谐生活又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数字赋能的“静安样本”是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的……临汾路380弄社区量身打造了一回在家门口与艺术相遇的社区style 。

活力街区打造案例

活力街区打造案是指通过对城市街区进行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改造和提升,以增强其商业活力、社会互动和文化吸引力,使其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空间。

重庆市戴家巷老街区更新改造项目

——地段价值挖掘,多方协同参与,激发街区活力

位于重庆市嘉陵江岸悬崖之上的百年戴家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项目地处渝中区解放碑商圈,紧邻洪崖洞景区,占地面积约45亩,着力打造集都市怀旧人文老街和城墙瞰江休憩区、崖壁步道观光区、渝味生活体验区三位一体的休闲区,于城市繁华之处,展古今重庆之美。

戴家巷堪称一条与洪崖洞互相借势的文化轴线,眺望江景的同时可尽览历史文化遗存。巷子以崖壁步道为主,崖道险要,崖壁上还遗留有吊脚楼的痕迹,被称为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曾经的戴家巷虽与闹市商业只有一墙相隔,但闹市的繁华并未蔓延至此。现存建筑建于20世纪70—90年代,街巷狭窄,房屋老旧破损,安全隐患突出。临江崖壁杂草丛生,上下高差约60米,无上下连接通道,居民出行不便,且存在滑坡等地灾隐患。

戴家巷的更新于2018年开启,经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崖壁步道、老旧社区、商业空间更新,并通过完善公服设施、保留老旧建筑、重塑区域功能、导入优质业态运营等方式,多方协同参与,带动居民自发改造房屋。2021年建成开放后,老街区变城市“灰空间”为打卡新地标,重新激发区域活力。老建筑与新兴的崖边盒子、老住户与游客们、网红与传统气质,在戴家巷形成了一种平衡。

城市功能完善案例

城市功能完善案例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项目,对城市的基本功能进行补充、优化和提升的实践项目。

陕西省西安市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

——主体投资自主运营,通过微更新打造文商旅新地标

位于西安市建国门东南城墙脚下的老菜场,占地约9.75亩,分布着许多肌理清晰、尺度较小的街巷,以及大量老小区、老厂房等建筑。

2019年,该项目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方式,坚持“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原则,改造沿街商业用房,丰富业态。

2021年5月正式运营,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全新载体。更新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了街区肌理、建筑本体结构,如保留老旧厂房原有斜面建筑格局、楼梯间、墙面、闲置配电室、房屋椽木结构等,依托菜市场自身的日常生活气息,打造集文化、旅游、创意多元业态为一体的城市复兴样板街区。



作为老城区内城市更新的标志性项目,老菜场成功激活了西安老城区的生命力,将曾经的西安城墙“灯下黑”转化为如今的万家灯火,激活了城市个体的记忆和情感。兼具市井生活以及时尚与艺术气息的老菜场,正以新风貌延续着千年古都的记忆。

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案例

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案例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翻新、升级或替换,以提升其功能、安全性和效率的实践项目。

上海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一网统管”建设项目

——集成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体系,科技赋能城市治理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上海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市合作共建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中国典范框架协议精神,不断升级网格“矩阵”,为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新路径。

2005年4月,上海市开始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路径,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完善,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从一种创新的工作模式发展成用于支撑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平台之一,形成集管理体制、管理标准、管理平台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体系。

城市生态修复案例

城市生态修复案例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针对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工程,以恢复、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实践项目。

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更新项目

——安全底线品质提升结合,历史文化现代潮流融合,运营前置多元业态综合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项目位于九江市浔阳区琵琶亭沿滨江路至经开区新开河口岸线,总长约11.2公里,于2022年启动改造。

该项目通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构建完整防洪体系等措施,提升沿江生态品质,保护和展示九江文脉,丰富城区文化旅游产品,拉动九江城市旅游新消费。

严格按照防洪标准加固整治长江岸坡,背水面20米范围内不新建永久性大中型构筑物,使长江干堤和已建护岸工程构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推进沿江生态廊道和海绵城市建设。

整体改造与微空间改造相结合。通过滨江绿道整体贯通及路侧绿化提升、琵琶亭景区绿化景观提升,以及锁江楼、浔阳楼、莲花广场等改造,打开沿江视野,形成江城联动格局。

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潮流文化相结合。对沿江景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实现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让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形成良性互动。

项目建设与运营前置相结合。运营方提前参与前期改造方案设计,项目改造完成后,形成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水上观光等多业态综合体。开园以来,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50余场次,累计接待市民游客200万余人次。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案例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案例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针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街区、遗址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以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实践项目。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抓管理 优环境 塑品牌 让老街区展现新魅力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平江历史街区至今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基本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风貌。

本案例图源:江苏省商务厅

二十年来,平江历史街区实践“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成片保护模式的发展思路,呵护好古城街区内的“老物件”,将“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融入街区特色消费场景和沉浸式空间,以品牌餐饮和住宿引流人气,辐射、联通观前商圈和轨道交通6号线悬桥巷项目,开发支巷资源,提升经济效益,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片区经济,成为古城保护更新可观、可游、可居的江南新地标。

在吸引文化产业进入、招商择资过程中,运营方要求入驻文化业态突出历史、文化精髓,具备与苏州传统文化相协调的表现形式,并拥有成熟的项目运作经验和资金基础。

依托古街的文化及历史资源,该项目创新打造了吸引“Z时代”群体打卡的新消费品牌—“平江·午后约”。通过开展平江路市集活动、跨年盛典等主题活动,开设“平江午后约”系列快闪店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和非遗展示与现代元素相碰撞,形成姑苏古城独有的新地标,打造“不一Young”的文化消费新体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