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乾隆年间惊天贪污案:柴桢与福崧的权钱交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乾隆年间惊天贪污案:柴桢与福崧的权钱交易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8392454_122087986

乾隆五十七年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贪污案打破了京城的宁静。这起案件不仅牵连出两名朝廷大员,还让一群无辜的盐商遭受了无妄之灾。


影视剧中乾隆形象

一、柴桢贪污案的曝光

全德弹劾柴桢

全德,作为两淮盐政,身负监察之责。他在日常工作中,敏锐地察觉到了柴桢的不法行为。经过一番调查取证,全德毅然决然地向乾隆皇帝呈上了弹劾奏折。

“陛下,臣近日发现两淮盐运使柴桢,胆大妄为,将商人应纳钱粮截留私用,数额巨大,恳请陛下彻查。” 全德的言辞恳切,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腐败的痛恨。

乾隆派人调查及发现柴桢贪污数额

乾隆皇帝接到全德的奏折后,龙颜大怒。他立刻派遣得力官员去调查此事。调查人员不敢怠慢,迅速奔赴扬州,对柴桢展开了全面调查。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柴桢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竟然贪污了整整二十二万两银子。这个数字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实在大奇!一个小小的盐运使,竟敢如此胆大妄为,贪污如此巨额的钱财。” 乾隆皇帝愤怒地说道。

柴桢在被审问中交代,这二十二万两银子中,有十七万是用来填补任上的亏空,有五万是自己挪用的。这个交代让案件变得更加复杂,也为后续的调查埋下了伏笔。

二、牵扯出福崧

柴桢交代案件与浙江任上的关联

随着调查的深入,柴桢的贪污案逐渐露出了更多的线索。柴桢交代,他的贪污行为并非仅仅发生在扬州任上,案件其实从浙江任上就已经开始了。

原来,柴桢在浙江任上时,就已经开始截留商人应纳钱粮,用于填补亏空和个人挥霍。而他在调任扬州后,依然没有收敛,继续贪污挪用公款。

乾隆对福崧的怀疑及革职拿问

柴桢的交代让乾隆皇帝对浙江巡抚福崧产生了怀疑。乾隆认为,福崧身为浙江巡抚,应该对柴桢的亏空有所察觉。然而,福崧却对柴桢亏空库项十七万一点都不知情,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福崧身为浙江巡抚,竟对如此巨大的亏空一无所知,要么是他昏聩无能,要么就是有意包庇。” 乾隆皇帝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愤怒。

于是,乾隆皇帝果断下令,将福崧革职拿问。福崧,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浙江巡抚,瞬间沦为了阶下囚。

庆桂和长麟的调查任务

为了彻底查清柴桢贪污案以及福崧是否存在包庇行为,乾隆皇帝派遣兵部尚书庆桂跟随新任浙江巡抚长麟一起去调查这个案子。

庆桂和长麟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启程前往浙江。一路上,他们商讨着调查的方案,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三、柴桢与福崧的纠葛

柴桢称被福崧勒索的具体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柴桢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称自己在浙江任上时,被福崧勒索了大量的金银及派办物件。

柴桢哭诉道:“陛下,臣在浙江任上时,苦不堪言呐。臣承办公务时的费用,比如河工、修庙宇之类的工程都需盐道垫付,本想着等走完流程便能报销,可那浙江巡抚福崧却压着不给报。臣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咬牙亏了这五万多两银子的费用。后来商人存储在道库的商品发霉变质,倒霉的臣又自己赔了两万五千两左右的款。还有那福崧去北京述职的五万多两银子车马费也是臣承担的,其他的修整西湖的三万多两银子也要臣承担,一共十七万左右啊。”


来源于网络

柴桢越说越激动,仿佛要将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全部倾泻出来。他继续说道:“不仅如此,福崧还勒索臣金银玉器,花费加起来差不多六万两银子。臣好不容易离任了,他还专门去索要了臣的最后价值,派购玉瓶器物六千多两银子。他还放话给臣说,既然要调任了,就得想办法把任上的欠缺都补齐,说什么两淮盐运是个肥差,只要有点心思的人都能赚得盆满钵满。看看臣这半年就到手二十二万两银子,就知道其中的利害。”

福崧扣留柴桢家眷施压

福崧为了确保柴桢听从自己的掌控,竟然使出了卑劣的手段,扣留了柴桢的家眷。

柴桢悲愤地说道:“陛下,那福崧实在可恶至极。他扣留了臣的家眷,只要觉得时间到了,就逼迫臣赶紧给钱。臣在如此重压之下,实在是走投无路啊。”

柴桢的家眷们被福崧关押在一处阴暗的地方,他们惊恐不安,日夜思念着柴桢。柴桢的妻子泪流满面地说道:“老爷,你一定要想办法救我们出去啊。我们在这里受尽了折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天日。”

柴桢向商人借钱挪用库银的过程

在福崧的重重逼迫下,柴桢无奈想到了商人王履泰等人。他找到王履泰,苦苦哀求道:“王兄,如今我陷入绝境,还望你能帮我一把。”

王履泰犹豫片刻,说道:“柴大人,这可不是小数目啊。你要我如何帮你?”

柴桢急切地说道:“你借我十三万七千两银子,等我度过难关,一定加倍奉还。”

王履泰心中虽有疑虑,但又不敢得罪柴桢,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柴桢就以商人的名义将这些钱作为应交税银,一顿操作下来,就成了挪用库银。

四、案件结局

福崧、柴桢的命运

福崧被夺官,要押送到京城问斩。在去往北京的路上,福崧深知自己罪孽深重,难逃一死,于是选择了喝毒酒自杀。

柴桢也不可能被赦免,在乾隆五十八年被问斩于浙江。这两个曾经在官场呼风唤雨的人物,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盐商的罚款及全德的被罚

盐商们被皇帝狠狠坑了。乾隆说王履泰等人明明知道是应纳钱粮却还要借出去,属实是知法犯法,于是就让他们罚款,双倍于柴桢挪用的二十二万,但是后面实际缴纳了四倍。


盐商们叫苦不迭,他们纷纷抱怨道:“我们这是招谁惹谁了?明明是被柴桢逼迫,却要遭受如此重罚。”

全德也因未及早察觉这件事,被乾隆骂说他实在是糊涂昏聩。全德赶紧说:“陛下息怒,臣认罚。” 全德给朝廷缴了六万两银子,被降为郎中调补浙江盐政兼管织造事务。

结论

柴桢贪污案的过程和结局

柴桢贪污案从全德的弹劾开始,逐渐揭开了清朝官场腐败的一角。柴桢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贪污二十二万两银子,不仅自己深陷囹圄,还牵连出浙江巡抚福崧。福崧因对柴桢的亏空不知情被怀疑有意包庇,最终被革职拿问。在调查过程中,柴桢爆出被福崧勒索的种种情况,而福崧为了控制柴桢,扣留了他的家眷。柴桢无奈向商人借钱挪用库银,最终导致了自己和福崧的悲惨命运。盐商们也因为借给柴桢钱而被罚款,全德因未及早察觉此事被罚。

此案反映的乾隆时期政治生态

此案深刻地反映了乾隆时期政治生态的复杂与严峻。一方面,官场腐败现象严重。从柴桢这样的盐运使到福崧这样的巡抚大员,都深陷贪污受贿的泥潭。他们利用职权,大肆搜刮钱财,为自己谋取私利。这种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朝廷的信任。


另一方面,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柴桢在浙江任上和扬州任上的贪污行为能够持续如此之久而未被发现,说明当时的监察机制存在漏洞。全德作为两淮盐政,虽然最终弹劾了柴桢,但显然他的监察工作也存在滞后性。而福崧作为浙江巡抚,本应监督下属官员,却反而与柴桢相互勾结,勒索钱财。这表明在乾隆时期,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

此外,此案也反映出乾隆皇帝在治理腐败问题上的决心和无奈。乾隆皇帝对贪污腐败零容忍,一旦发现必定严惩不贷。他果断革职拿问福崧,对柴桢和盐商也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体现了他维护国家法律和秩序的决心。然而,尽管乾隆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仅仅依靠皇帝的个人意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