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那么好吃的驴肉,为什么我们很少吃?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那么好吃的驴肉,为什么我们很少吃?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句俗语道出了驴肉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在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浪潮下,这种曾经广受欢迎的肉类却逐渐淡出人们的餐桌。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角度,为您揭示驴肉在中国的兴衰历程,以及它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驴肉之鲜美在古人眼里足以媲美龙肉,这应该是肉类能够获得的最高赞誉。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驴类牲畜的全年屠宰量为57.8万头,产出驴肉近6万吨,你可能觉得这已经不少了,那不妨再看一组数据:2022年,位于南欧的意大利全年产出驴肉146吨,是我们的近3倍,要知道意大利这个国家才多大,才能有多少人?为什么他们产出的驴肉竟然那么多,而我国的产量不仅少,关键驴肉在国内还仅盛行于河北、山西、山东等黄河流域的省份,而不是普遍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毛驴本身的出栏量和出肉率本身不高,且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猪肉、鸡肉的产量必定会高,而驴肉的产量也必然降低。我们知道农业越发达,越不缺肉吃,咋毛驴还搞特殊,别着急,一个视频给你讲透。
想要了解驴肉在我国的流行以及后来的“衰落”,那咱们必须得从毛驴进入中国的历史说起。
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今新疆地区开始有了最早的驯养驴,并且开始人工繁殖。进入秦汉,经西域驴开始引进中原。《逸周书》、《汉书》均记载了西域乌孙、都善等国进贡毛驴,为役畜,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驴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用途属性就已经被定死了,为什么要用驴来服务农业生产呢?
毛驴属于典型的“舶来品”,在两汉时期珍惜程度不比犀牛、大象、长颈鹿差,属于异兽,但很快人们发现这家伙比其他异兽好养活,就开始进行规模化的人工繁育,就这样经过了数百年,驴就开始从宫廷珍惜异兽普及到了民间,之所以去帮助农民干农活,是因为人们发现驴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好,草料利用率也高,最关键它还能很好适应各地水土,不得病,你说就这样的玩意你不用它干活还养着看嘛?
相比传统的马类,驴的个头小,身材短,注定不能成为稀缺的军事资源,用来耕地,性价比一下就高了,比如性格温顺,价格低廉,食量小等等,对了,毛驴还有个在古代无法轻易被取代的优势,那就是跑得快,按照现在的说法,每小时可以行走30到50公里,那可不是普通的牛车能比的,因此古代的驴,除了服务农业生产,还是我国长期供民间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史料中,还是电影电视剧里,都能看到驴的身影,拉磨、耕地、驮货、拉船,可谓无所不用,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按照我国传统,牛、马等役畜没有丧失劳动力前是不能宰杀的,只有生老病死后才能够充当食用性肉类,驴自然不能例外。
谁吃了第一口驴肉我们不得而知,但驴肉被普遍端上中国人饭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至明朝,民间就已经衍生出驴肉制作的各种流派,食用驴肉进入成熟阶段。
人们热衷于研究烹食驴肉,和当时的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明代,朝廷下达《丁马法》,简单来说,就是以户为单位,去饲养马匹,以便为国家提供优良的战马资源。因此民间养马驯马业空前繁荣,马多了,驴的用武之地就少了,那么驴的地位会黯然失色吗?怎么可能,很快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就发现驴还真的浑身是宝,尤其是那身驴皮,不就是熬制阿胶的上等材料吗?
以前阿胶的主要原材料是牛皮,但牛皮和马匹一样,属于珍惜的军事资源,宋元时代民间甚至禁止藏匿牛皮,必须充公军用。驴皮的出现一下就弥补了行业空缺,打破了制造瓶颈,像著名的山东阿胶也就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昌盛起来的。
除了驴皮的特殊功能外,驴肉无论是食用口感,还是自身的营养价值,在一众红肉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相比常见的猪羊牛肉,驴肉最大的特点在于细嫩、爽口,营养上属于典型的“两高两低”肉类,即高氨基酸,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根据《畜牧与饲料科学》给出的数据显示,每百克驴肉内,含有蛋白质18.6克,脂肪0.7克,钙10毫克,铁13.6毫克以及磷144毫克,非常适合老人、儿童食用,以及对大病初愈的患者补充营养。
另外,驴肉还兼具药用价值,根据《千金食治》记载,驴肉安心气,入五味,可用于劳损、风眩和心烦症状的治疗,至于阿胶堪称滋补美容的佳品,就更不用多说了。由此可见,驴在漫长的繁衍史上,充当了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既然能文能武,又浑身是宝。
既然驴的社会性比猪、羊等牲畜更强,肉类质地鲜美,营养丰富,那就应该加大饲养力度,让驴肉成为国人餐桌上的必备美食啊,可为什么现实恰恰相反,驴肉会越来越少,甚至不少人一辈子也吃不到几次驴肉呢?
用咱们在视频开始时说的话来解释,驴肉的不断减少,本质上和猪肉、鸡肉、羊肉等肉类的不断增加是一样的,源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与推广。这个理由可能一听上去会有些矛盾,但听我解释完,或许你就彻底明白了。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就像如今科技突飞猛进,AI横行一样,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更容易活下去,这才是本质。但驴在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很显然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面提到过,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两个,一是农耕,二是充当交通工具。《通典》记载,宋代国都汴梁,几乎所有的酒肆、旅店都会提供毛驴租赁业务,可以代步,也可以拉货,属于网约车和货拉拉的结合体,史称“驿驴”,可见驴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和商业贸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即便是到了二战期间,不管是中、美、英同盟国,还是日、德、意等协约国,后方物资向前线的输送,主力并非卡车、装甲车,而是毛驴,这种毛驴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战地驴”,面对阵地上的枪响和炮轰,可以做到处事不惊,完美完成各种运输任务,所以当时的一头驴就相当于一辆拖拉机,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当真正的拖拉机、农用车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也注定了毛驴被淘汰的命运。拖拉机可以去的地方,毛驴不一定能去;拖拉机能运载的东西,毛驴也不一定能驮得动;所以当农业机械化被各国纷纷提上议程的时候,毛驴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比如我国是在2004年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用机械补贴,如今20年过去了,即便是在偏远农村,也不容易看到毛驴的身影了。
驴肉越来越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驴本身的妊娠期过长,往往要340天到370天,且一只母驴只能产下一崽,一头肉驴经过精心饲养,最终的出肉率只有38%到45%。相比之下,猪的妊娠周期只有114天,出肉率高达70%,一只母猪每年产仔量就足以提供超过4000斤猪肉,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出来周期长,出肉率低,就代表了经济效益低,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畜牧业从业者来说,在如今环境下,养驴显然不是门好生意。
驴从饲养到出栏、出肉,都不具备优势,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是否意味着我们以后更难吃到驴肉了呢?
当然不会,不要忘了,我们可以遥遥领先于全球的顶级农业大国,外人做不到的,不代表我们做不到。驴皮是制作阿胶的重要原材料,驴肉营养丰富,人体负担小,这很符合当下人们对于轻脂高质饮食的习惯。由于目前驴养殖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和非洲,因此我国每年都会大量从海外进口驴肉和驴制品,这也导致了驴肉行情一路走高,甚至衍生出不少灰色产业。
有钱赚的地方一定有江湖,有江湖就一定会有人拼尽全力,所以人们早就在驴身上看到了无穷的潜力与未来。2018年开始,我国开始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驴养殖业的学术研究,以及民间饲养工作,其中驴肉消耗大省山东就是典型代表。比如东阿县所在的聊城市,就在聊城大学内开设了毛驴研究院,聘请国内一线畜牧业专家,对毛驴的育种、饲养等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并获得了重大突破,优质种驴杂交、人工受精技术、超低温精液保存技术等等,均被列入国家、省部委重点研发计划,目前,我国也是全球唯一实现驴养殖、屠宰、深加工以及销售一体化的国家,所以大家根本不用担心未来吃不上驴肉,相反,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我们国人反而最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驴肉自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