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简介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作品原文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作品注释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作品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古人谈读书》原文概述
《古人谈读书》一文,汇聚了古代先贤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共包含三段核心论述。首段强调了士人读书应具备的三个要素:志向、见识与恒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二段则阐述了天资聪慧之人亦需谦逊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同时强调了真知的获取需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第三段则着重于读书的方法,提出了“三到”原则——心到、眼到、口到,并指出心到是读书的关键所在。这三段言论,不仅揭示了古人读书的核心理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读书指南。
古人读书的目的与意义解析
古人读书,其目的与意义深远而广泛。一方面,读书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研读经典,古人得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在仕途、治学、处世等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另一方面,读书也是实现个人抱负、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许多古人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以所学回馈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读书在古人看来,既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石。
古人读书的方法与技巧探讨
古人读书,注重方法与技巧的运用。除了上述提到的“三到”原则外,古人还强调“熟读精思”、“博观约取”等读书方法。熟读精思,即要求读书时要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力求理解书中的精髓。博观约取,则是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但要有选择地吸收其中的精华,避免盲目跟风或浅尝辄止。此外,古人还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在读书过程中要做笔记、写心得,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古人读书的态度与境界阐述
古人读书,态度严谨而专注,境界高远而深邃。他们视读书为人生一大乐事,甘愿为之付出艰辛与努力。在读书过程中,古人始终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不以向地位低、学识差的人请教为耻。同时,他们追求真理,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这种严谨的读书态度和高远的读书境界,使得古人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
《古人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及其现代启示
《古人谈读书》中蕴含了许多名言警句,如“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这些警句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提醒我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勇于追求真理,不断超越自我。同时,这些警句也启示我们,在面对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古今读书观念的对比与反思
古今读书观念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古人读书注重修养身心、追求真理;现代人读书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效率性。然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在读书时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诱惑,难以保持专注和深入。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读书观念和行为方式。
通过对比古今读书观念,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和智慧,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读书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读书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工作,为读书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古人谈读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读书指南和启示,也让我们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的读书现象和问题。让我们以古人为鉴,重拾读书的初心和热情,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