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兵:构建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通信兵:构建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银线连接雄师百万,电波飞向大地长空……”正如《通信兵之歌》唱的那样,作为一支部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信兵,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练兵场上,通信断联意味着失去主动权。
曾经的一场对抗训练,让第83集团军某旅指挥通信连一级上士王意生记忆犹新。某营在山地行进中突遭大范围通信干扰,失去通联手段的装甲车阵型被打乱,进攻势头刹那消失。“敌方”抓住时机组织反击,最终该营被判定为失败。
因而,作为“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通信兵必须随时、随地构建起通信网络,时刻关注着通联情况,保障信息在各个点位间快速有效传递。
每次执行任务前,通信兵都会仔细检查设备各个部件,逐一排除隐藏在其中的故障隐患,并将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及解决方案演练多遍,直至烂熟于心。
“任何需要通联的时刻里,电波决不能在通信兵的手中消失。”
电波,永不消逝;奋斗,永不停止。通信兵的青春和奉献,早已镌刻在无声的电波中。
第83集团军某旅指挥通信连组织训练,这是装备架设。陈琛 摄
“一名合格的通信兵不仅要提升本领,更要磨炼心性”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通信兵,总觉得他们驾驭电波、破解密码的样子很酷。但真的走上这个战位,才知道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兵有多难。”王意生感慨,通信兵的战位,专业要求高,设备操作难度大,一朝一夕难以成才。
14年前,刚刚来到通信连时,班长告诉他,连摩斯密码表都背不下来的人,是没有资格触碰装备的。为了迅速成长,王意生开始没日没夜背记摩斯密码、敲击报话机:“那时,每天面对着电台,与数字同行,与电波为舞。”
2年后,掌握了基本功的王意生终于走进了心心念念的综合接入节点站,接触到了通信装备——接力机。将接力机架设到一定高度,需要一根长度可调节的伸缩杆,名为接力机升降器。
此后,扛着重达数十斤的接力机升降器,在一座座山头间穿行,便成了王意生日常必不可少的训练。
等爬上山坡,背上沉重得像是驮着一座大山。负重奔跑的第一天,王意生的肩膀便磨出了深深的血印:“洗澡时,伤口被沁得生疼,但训练不能停止,必须咬牙坚持。”
日子久了,王意生的肩膀在反复被磨破和愈合中,形成了一道黑色的粗糙印记:“许多通信兵都有这道印记,这是专属于我们的‘勋章’。”
“一名合格的通信兵不仅要提升本领,更要磨炼心性。”如今,从军10余年的王意生成为了战位上的中流砥柱。背记密码表,掌握通信原理,熟知最新装备的部件构成和操作使用……回望来时的路,每一次技能进阶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枯燥的夜。
微波接力机、卫星箱式终端、通信电台……每一类传输和交换设备想要实现通联,都需要通信兵精准输入多个参数,错漏一个数字便会导致某个通信网络搭建失败。王意生说:“每一次成功输入所有参数,我都会感谢曾经有过一段长时间的历练和成长。”
二级上士张宇是一名交換机操作员,在他的抽屉里,放着一张几近磨穿的废旧硅胶按键。
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交換机操作台的硅胶按键上的数字被磨掉,通信兵们习惯在纸上画下对应按键进行模拟点按。“但有时遇到装备换季维护保养,上级会配发新的硅胶按键,这些被换下来的废旧按键就成了我们想要的‘香饽饽’。”
交換机操作起来并不难,但想要不出错误完成所有数据指令的点按,其中的学问很深。“原本,我以为自己操作设备还算驾轻就熟”,但直到一次参加交換机參數設置比武,张宇才发现方寸间几个小小按键,有些人能做到參數輸入分毫不差,耗時卻僅為自己的一半。
自那以后,张宇不敢再轻视任何一个小的操作技巧。他苦心钻研,一得空就取出那张废旧硅胶按键,一遍遍点按,一遍遍背记。如今,张宇总能在比武中拿到优异名次,战友们有时开玩笑说,他在操作台上点按的速度快得像在弹钢琴。
三级军士长王旭旭说:“长久锤炼塑造了我们的专注和沉稳。作为一名通信兵,我们需要练就极致稳定的心态,从容不迫闯过每一道关隘,保证通联不出差错。”
多年前的一次通信值班,王旭旭的耳机里突然传来信号时断时续的声音:“当时我一下子慌乱了,原本熟记在头脑中的设备线路图突然想不起来了。”不知该从何下手的王旭旭,脸上滑落下豆大的汗珠。好在一同值班的战士经验丰富,及时稳住了王旭旭的情绪,两人逐个检查设备后成功找到了故障点。
自那以后,王旭旭意识到,遇事容易紧张焦虑是通信兵的大忌,想要早日独当一面,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为了磨炼性子,他喜欢闲暇时坐在报话机旁,戴上耳机,聆听“沙沙”的白噪声:“这种独特的声音,总能抚平我内心的焦躁。”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专业也在蓬勃发展。从耳听、脑辨、手写,到指尖上的对抗,通信手段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王旭旭说:“这更需要我们通信兵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在战场上随时应对各种类型的危险和特情。”
通信作业。陈琛 摄
“从出动开始,我们的每一秒钟都是紧绷的”
月影斑驳,一个个迷彩身影背负通信设备在灌木丛中快速穿梭。
通信网络的搭建,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建立通信过早容易被对手的侦察要素发现,稍慢一步又可能出現戰場中的“指揮真空期”,導致錯失戰機。所以,留给通信兵組建通信網絡的“窗口時間”很短。
“从出动开始,我们的每一秒钟都是紧绷的。”第一次以某综合接入节点站站长身份执行任务,二级上士孙庆的压力很大。从实地选定接力机架设位置,到启动系统、输入调试参数,他多次查看手表核对时间。
时限步步紧逼,压力不言而喻。此时他的脑海里只有不断重复的声音:“快!再快一点!准!再准一点!”
“通信网络成功建立!”看着屏幕上各个点位成功通联,亮起一片绿灯,孙庆终于长舒一口气。
“通信要素,重若千钧。战场上,没有通信谈何指挥?一名通信兵,必须在规定时限完成通联任务。”孙庆说道。
实际上,想要迅速完成任务,横亘在通信兵面前的困难有很多——
来到地图标注的某处制高点架设接力机,却发现此处不便隐蔽,通信兵要全速转移寻找更合适的位置;行进过程中,突然一聲驚雷,大雨傾盆而來,通信裝備的工作效率便會“腰斬”,通信兵要根據雨勢大小和持續時間迅速作出決斷,有時甚至要想方設法跑出大雨範圍;通信設備開啟,但無法建立有效通聯,通信兵要迅速排查零部件、檢查參數設置。
从0到1建立通信网络后,通信兵仍如紧绷的弓弦,時時刻刻關注著通聯運行狀態。網絡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多個設備在某一刻同時接入某一網絡系統,就容易出現“堵車”現象。每次的通信網絡高負載狀態,對通信兵而言,都是一場考試。
一次通聯任務,二級上士王琦負責保障所有點位的視頻通信工作。過多的通信終端,給他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正當他緊盯屏幕觀察通聯情況時,緊急情況發生了,多個點位同時接入網絡系統導致通聯出現了卡頓。王琦迅速反應,轉改部分線路至其他網絡系統,並逐個協調各個設備的接入時機,最終化險為夷。
經此“險情”之后,王琦下決心優化網絡系統機制。“我們通信兵如同信號交匯點的交通警察,要對通聯流程做整體規劃,保証網絡系統隨時維持穩定狀態。”他不斷測試各個點位的設備,完善操作步驟,最終規劃了一套體系化的流程。
武器裝備同樣影響通聯效率。為了讓通信設備這個密不可分的“戰友”在戰場中展示最佳性能,通信兵們在任務中持續摸索。
野外駐訓,為了探索裝備邊界性能,數公裡的距離,他們走走停停,先后架設接力機10余次。每移動100米,他們都要重新架設接力機,對通信效果進行測試並詳細記錄,直到找到精准的通信臨界點。
那年,連隊列裝新裝備。為了盡快掌握新裝備的操作使用,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加班加點交流溝通。時值盛夏,車內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但從未有人言苦:“通信設備也是有‘靈氣’的,越是認真研究、不斷摸索,越是能在我們手裡發揮絕佳效果。”
在大多數人普遍認為某裝備完成通聯操作需要以“分鐘”計算時,某車組跑在了全連前面,以“秒級”的成績刷新了大家的認知。不久后的一次訓練任務,全連首次使用新配發設備,順利完成通信保障任務。
王琦總對身旁的戰友說:“守時守效完成通聯任務,對通信兵而言,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裝備展開。陳琛 攝
“只有各个站点通力合作,才能形成稳固的通信网络”
“通信兵,绝不能一个人单打独斗。”那时,中士王学谦在工作中调换编组,抱着资历深、经验足的想法,本以为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他却险些酿成事故。
伸长后的接力机升降器,需由3根绳索固定。迅速找到精准的稳固锚点,对于通信兵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团结、默契的战斗小组,才能在接力机架设中取得优势,快速实现有效通联。
某点位接力机架设训练当中,由于同其他组员配合不够默契,王学谦固定的地钉产生了偏差。接力机升降器因受力不均,无法牢固竖立,直直砸向他的头顶。情急之下,站长一把推开了王学谦。
“那一刻,我明白了协同配合对于通信作业的重要性。三角形是稳固的形状,这个原理对我们战位职责同样适用。”此事之后,王学谦与组员在训练中一遍遍培养默契。
“我们不是单独的个体,只有各个站点通力合作,才能形成稳固的通信网络。”单独站點的內部工作需要協作和配合,站點間的相互合作同樣需要團結和默契,這意味著更大群體的協同配合。
一次訓練,該連收到緊急命令,因戰場態勢變動,他們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3個方向的通信設備架設。
不多時,耳機中傳來了3名站長氣喘吁吁的聲音:“01、02、03通聯測試完成。”當通信網絡在規定時間內聯通后,各站點組員都很興奮,他們又一次完成了攻堅。
“3個地理位置,3個信號發射角度,必須同時且快速完成架設。”提起此事,王琦充滿了自豪,“這樣的任務不僅考驗我們的專業技能,更檢驗我們整個團隊的默契程度。任務並沒有給我們預留提前溝通的時間,但我對成功完成任務很有信心,因為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沒有人會落下一步。”
團結就是力量,攥指成拳才能聚力攻關。
在這裡,每一個通信車組在單獨遂行任務前都必須經受一次特殊的“成人禮”——信任背摔。一名通信兵站在通信車上,背朝戰友然后順勢倒下,由其他組員在下方穩穩接住。團結是完成任務的先決條件,這樣的儀式感明顯提升了各個團隊的凝聚力。
信號網絡的不斷發展、移動終端的迭代升級,戰場空間的多維拓展……戰場態勢總在發生著各式各樣的變化。但制勝的關鍵是人,通信兵隻有相互信任、團結協作,才能應對各種情況變動。
近些年,連隊培養出大批通信專業人才,經由“一專多能”訓練,不少人掌握多種通信設備。“訓練場上,即使某個戰位有空缺,也有人能及時補位,依靠緊密協同的配合,我們共同保証好電波的傳遞。”該連連長說。(趙富豪 趙倩)
(責編:陳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