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大明王朝1566》看明中期中央权力的变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大明王朝1566》看明中期中央权力的变化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4264732_121136719

2007年,一部《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首播,这部剧一播出便引来广泛好评,一度登上了豆瓣评分榜国产历史剧第一名。剧中塑造了嘉靖皇帝、海瑞、冯保、张居正、严嵩的一批经典的人物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张黎导演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此剧之中令很多观众好奇和以外的是,传统的封建社会都是皇帝大权独揽,而剧中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何常年不上朝?剧中严嵩、徐阶挣得你死我活的内阁权力为何如此之大?宦官头子司礼监又为何能握有批红大权?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必须了解一下明朝中期中央权力的变化,本篇文章主要以嘉靖一朝为例。

沉迷修仙、不问朝政的最高统治者

剧中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仙风道骨,虽几十年不上朝却以帝王之术掌控朝政,而历史中的嘉靖皇帝登上皇位却实属偶然。原来在古代,一般采用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偏偏没有留下子嗣,便突然驾崩。当时的大臣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代表,提议按照“兄终弟及”的方法来延续皇位的继承,于是“皇帝宝座”这个大蛋糕落到了明武宗的堂弟、湖北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头上。在接到旨意后,朱厚熜与母亲迅速北上准备继承大统,但殊不知等待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是无尽的波折,而这些波折为后来皇帝性格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首先,在到达京城后,杨廷和等一众人认为朱厚熜应该从东华门进入宫殿,居住在文华殿,但这个方案被朱厚熜一口否决,因为按照当时的礼制,“入东华门,居文华殿”是太子的礼仪,用这样的待遇来迎接这位新皇帝无疑是不合适的,在其中也能看出杨廷和等大臣觉着年幼皇帝无自己主张,想要借机控制皇帝的想法。面对这样的情况,年仅12岁的朱厚熜说到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是告诉天下“我登上皇位符合礼制,并不是什么太子”。僵持之下,大臣纷纷妥协,朱厚熜由大明门进入宫殿。再经历这次挫败后,杨廷和等人还没有罢手,不久之后又对嘉靖皇帝父亲的尊号问题展开争议。

刚才提到嘉靖皇帝并非正统继承,所以杨廷和等人提议,让朱厚熜认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皇考,这样的要求对于嘉靖皇帝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毕竟他的生父是兴献王。这个时候朱厚熜已经15岁,他起初也尝试用优抚政策来善待杨廷和,但并未奏效。于是他改变策略,转守为攻,重用新进进士张璁,争取在自己生父生母的正当名分。这场事件一直持续到到嘉靖十七年,结果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旷日持久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大礼议”。通过这场事件,彻底改变了嘉靖皇帝对于大臣的态度,他不再信任任何一个大臣,变成了电视剧中那样精于权势,玩弄群臣于鼓掌之中。

早期的嘉靖皇帝还算能干,勤于朝政。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大臣的不信任,他的性格慢慢孤僻起来,甚至一心寄希望于修道,几十年不上朝。但令人奇怪的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并没有就此停止运行,原因是这个时候的上层建筑已经打得足够牢靠了。

国家行政的实际参与者——内阁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可谓是演得出神入化。历史上或者电视剧中的严嵩,都是一个巨贪,其腐败的资本来源于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内阁首辅。那这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说起内阁,缘来已久。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直接撤掉了丞相,亲理朝政。等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实在受不了繁重的政务,于是找了一些年轻的翰林学士来帮助他处理政务,相当于皇上的私人秘书。虽然内阁有权力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但却不是一个正式的政府机构。众所周知,明朝盛产奇葩皇帝,后来的皇帝越来越懒,也越来越敢放权,逐渐地赋予了内阁票拟权,六部也归属于了内阁之下,天下大事由地方交由六部,再有六部长官交由内阁处理。等到嘉靖皇帝时期,他一意玄修,不理朝政,于是国家大事的执行都到了内阁手中。

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六部堂官与内阁成员商讨国家大事,兵部的军事、吏部的人事、工部的工事等等都要经由内阁,而嘉靖皇帝却不参与其中。内阁收到各部的折子后先行审阅,然后交由皇上批红,批过红的折子才能生效,然后发往各部照办。内阁的最高长官称为“首辅”,或者“首揆”。他们一般都是有声望有学问的大学士担任,其权力很大,实际上相当于前朝的丞相。在嘉靖一朝,著名的首辅大臣比如刚才提到的杨廷和,还有著名的 “青词宰相”严嵩、严嵩的死队友徐阶、高拱、张璁等人,他们作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皇帝的官方代言人——司礼监

电视剧中另一个性鲜明的人物是大宦官吕芳和江南制造局的太监杨金水,演员扮演者用精湛的演技,让我们对明朝宦官这一特殊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

历朝历代,宦官都是为人所轻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宦官团体在历史上的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政更是愈演愈烈。刚才我们说到,嘉靖皇帝不上朝,而内阁那边的国家大事又需要皇帝批红才能生效,那怎么办?这个时候司礼监登场了。

司礼监本来只是皇帝身边众多宦官机构中的一个,从名字中就能看出,是掌管礼仪一类事宜的的机构。但发展到后期,皇上逐渐把朱笔批红的权力交给了他们,在二十四衙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内阁有折子直接找司礼监来批红,司礼监成为了 “皇上的官方代言人”,权力也是一日升天,史称“无宰相之实,有宰相之权”。司礼监中的大太监叫作“秉笔大太监”,在朝堂上,不必说百官,就算内阁首辅都要敬他三分。就像电视剧中的吕芳,平日里替皇帝各种跑腿,他的话就是皇上的圣旨,严嵩徐阶甚至裕王都是对他恭敬有加。

但是电视剧中与我们不难看出,司礼监权力再大,也是皇帝豢养的一群家奴,正如剧中杨金水所说“我们都是残废的身子,正是有了皇上和老祖宗(吕芳)的庇护,我们才活得像个人。”早在朱元璋朝就下令,禁止宦官读书,下令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后朝只是迫于形势才启用的宦官,明朝的宦官专权与之前的东汉、唐朝不同:宦官的权力并非依靠的幼主,也并非来自军队他们的权力完完全全是由皇帝施舍的,如果哪天皇帝不赏脸了,则权力变一丝都不剩了,历史中权势滔天的刘瑾势力被迅速消灭,剧中嘉靖皇帝另吕芳去守陵寝后众人对他的态度都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我们看到了大明朝的众生百态,看到了中央的一系列权力调整:皇帝退居幕后,却时刻再用锦衣卫、司礼监了解着全局;内阁之间勾心斗角,各路势力风起云涌;司礼监太监之间忠心护主,甘愿为皇帝犯的错误买单………这样高度还原历史的电视剧才真可谓成为好剧,当然本剧也有瑕疵,再大的硬伤就是服装不符。但瑕不掩瑜,通过这部剧我们仍然可以穿越历史,再次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明王朝。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