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无线通信 | 射频接收机系统架构:超外差一次变频、二次变频和直接变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无线通信 | 射频接收机系统架构:超外差一次变频、二次变频和直接变频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m0_50111463/article/details/139324070

射频接收机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件,负责从空中各种信号中接收并处理有用信号。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种常见的射频接收机系统架构:超外差一次变频、超外差二次变频和直接变频。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射频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一、超外差一次变频接收机

超外差一次变频接收机是最常见的射频接收机架构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与本振(LO)信号混频,生成中频(IF)信号。中频信号经过滤波和放大后进行解调,最终转换为基带信号。整个接收过程只需要一次变频就可以完成解调。

优点:

  1. 放大器容易实现:接收机增益可以分散在射频和中频两个阶段,因此增益实现比较容易。
  2. 解调和A/D转换容易实现:在较低、固定的IF上进行解调和A/D转换也比较容易实现。

缺点:

  1. 存在镜像频率干扰:镜像频率将和有用信号叠加在中频上造成干扰。
  2. 集成难度高:镜像滤波器和中频滤波器的Q值较高,通常需要在芯片外单独添加滤波器,导致集成度低且成本增加。

典型应用: 北斗导航芯片AT6558采用的就是这种架构,如图1所示。


图1:北斗导航芯片AT6558的超外差一次变频接收机架构

二、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机

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机将射频信号先转换为第一中频(IF1)信号,然后再转换为第二中频(IF2)信号,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调。这种架构通过两次频率变换,进一步优化了信号处理性能。

优点:

  1. 放大器功能更容易实现:将接收系统分为RF、IF1、IF2、BB四个阶段,使得放大器增益分散,功能更容易实现。
  2. 滤波器设计难度降低:由于两次频率变换,频率相对降低后滤波器设计难度降低。
  3. 性能优良:通过合理安排两个低频段频率,可以实现很高的动态范围、灵敏度和镜像抑制。

缺点:

  1. 结构复杂:由于两次变频,元器件较多,不利于集成且成本较高。
  2. 存在镜像干扰。

典型应用: 5G射频收发芯片AR9382采用的就是这种架构,如图2所示。


图2:5G射频收发芯片AR9382的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机架构

三、直接变频接收机

直接变频接收机,也称为零中频(Zero Intermediate Frequency,ZIF)接收机,其本振(LO)频率等于载波频率。混频器将射频信号直接变频为f=0的基带信号,省去了中频处理环节。

优点:

  1. 不存在镜像干扰。
  2. 便于集成:没有中频滤波器,成本低。
  3. 电路简单:对于消费电子或便携式产品来说,基本上都是零中频系统架构。

缺点:

  1. 本振泄漏:寄生的本振信号可能通过某些路径泄漏到天线,对系统造成干扰。但随着技术发展,这一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2. 直流偏置(DC Offset):泄漏的本振信号可能导致基带电路饱和。这一问题也已通过数模转换技术等方法得到改善。
  3. 正交问题:信号在变频时被分为同相和正交两路信号,可能带来I、Q不平衡等问题。

直接变频接收机因其简单性和低成本优势,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