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看嘉兴丨干窑:时移世易,千年窑火生生不熄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干窑:时移世易,千年窑火生生不熄
干窑古镇是嘉兴的一颗明珠,这里不仅有千年窑火的历史传承,更有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从古窑到芯片,从传统到创新,干窑古镇正以独特的魅力展现着江南水乡的千年风韵。
古镇,是嘉兴文旅的响亮名片,也是宝贵资源。近年来,嘉兴以多元的业态,丰富的内涵,不断强化古镇的历史连接、文化连接、经济连接和人文连接,持续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历史与现代相映生辉,嘉兴古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古镇看嘉兴”已成为嘉兴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寻·千年地标
以文致远,从古窑墩到新地标
从上空俯瞰嘉善县干窑镇,运河支流穿镇而过,这里不仅有古桥、古街等常见的运河元素,更有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古窑墩。因砖瓦窑业兴盛,干窑历来是著名的窑乡。
来到干窑镇沈家窑,一对和合窑相拥而立,窑墩内外整齐码放着的京砖颇为壮观。沈家窑是干窑镇上现存仅有的几座古窑墩之一,两百多年来窑火不熄。在窑炉内的大片火光中,依稀可见当年干窑的砖瓦窑业之辉煌。
“在嘉兴,以一方产业来命名一个地域的例子并不多见,干窑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因干宝的后裔在此定居,以烧窑制陶为业,从而肇始干窑一地的窑业,遂为市镇,为干家窑,后简称干窑。”抚摸着古窑墩上的斑驳京砖,地方史研究者、嘉善金氏全形拓传承人金身强说,干窑所制京砖质地坚硬密实,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是修建城楼、宝塔、古式民居及砖雕照壁和铺设地面等的优质材料,千百年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干窑砖瓦窑业兴盛有多个原因。一方面,与其他地方相比,干窑境内的土质非常细腻、黏合力强,烧出来的砖瓦质量更好。另一方面,古时以船运为主,干窑是运河水系的一部分,境内运河支流密布,交通运输优势十分明显。此外,砖瓦烧制需大量用水,干窑水源丰富,人们傍水而居,窑墩临水而建,看管窑墩和烧窑取水都方便。
干窑瓦当文化灿烂。2016年,干窑黎明村出土唐代莲花纹瓦当,是目前干窑境内出土砖瓦实物可追溯的最早年代。到宋代,今干窑区域的砖瓦窑业已经出现。到明代万历年间,干窑砖瓦窑业已有相当规模,明万历《嘉善县志》记载,已有窑匠47名,数量居全县之首。清代时,干窑的砖瓦窑业盛极一时,修建嘉善及周边地区城墙、寺庙等用砖,大部分由干窑烧制。
干窑作为嘉善窑业的中心区,窑墩林立。明代,干窑已有“明富”等京砖著名品牌,干窑沈氏祖传砖窑烧制的“沈永茂定造京砖”也闻名四方。上海开埠时,砖瓦需求巨增,所用砖瓦专从干窑调运,干窑抓住良机,生产出中国第一张平瓦,打破了国外在平瓦技术上的垄断,在全国率先实现“洋瓦”的国产替代,干窑所产的窑品更加声名大噪。
窑兴而相关产业俱兴,数百年时间里,干窑以材料和技术,为周边城市的建设、拔节生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大量窑货的运销,有力促进了嘉善水上运输业、造船修船业、装卸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大量外地劳动力,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材料不断更新,传统砖瓦窑业难免由盛转衰。“社会向前发展,各种产业百花齐放,秦砖汉瓦将成绝唱,这是历史的必然。”金身强感慨道,虽然现在各地古窑墩所存无几,但是作为千百年来窑文化的见证,近年来,古窑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成为了不可复刻的文化新地标。
让人欣慰的是,出于古建筑修复等需要,沈家窑仍在持续生产运作,作为嘉兴境内唯一一座还在用古法烧制砖瓦的古窑墩,不仅传承了干窑窑工勤劳、智慧、善良的美德,也成为研究嘉善窑文化的生动样本。
“我们将传统的京砖制作技艺完好地传承下来,凭借出色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建党百年时还担负起烧制‘建党百年砖’的任务。”沈家窑第六代传承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沈刚介绍。
沈家窑主要生产优质京砖、瓦当和各类定制的特殊砖瓦,在坚守传统烧制技艺的同时,沈家窑不断探索创新,以多种方式让非遗活起来,比如打造窑文化研学基地,推出写字台、镇纸等各类京砖衍生产品,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窑文化的独特魅力。
访·古镇新貌
向新而行,从传统瓦片到现代芯片
历史上,干窑一直以砖瓦、木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一座座古窑墩是干窑的特色标识。如今,这个曾以烧制砖瓦而闻名的乡镇,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干窑,这座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以澎湃的创新活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实现从传统瓦片到现代芯片的华丽转变,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在干窑产业转型升级的壮丽画卷上,浙江华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显光电”)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显光电是一家以研发、生产与销售OLED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16年落户干窑以来,坚持以创新研发为导向,致力于OLED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逐渐成长为国内OLED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并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走进华显光电展厅,玻璃展柜内五颜六色的小罐子格外吸睛。“别看这些材料才一小撮,这几样加起来,价值100多万元咧!”华显光电综合管理部总监杨京松自豪地介绍起自家的产品,他说,这些发光材料是OLED材料,目前市场价每克在3000元起步,高的能达到每克七八千元。
据介绍,OLED也称有机发光半导体,在智能手机、车载显示、VR头显、平板电脑以及大尺寸电视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一个OLED器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一层层不同有机材料的叠加,使之有彩色显像的功能,而中间的一层发光材料是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优质的OLED材料,对提高产品的运行品质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我们研发生产的OLED材料经常供不应求,赶上旺季,常有客户在生产线上蹲守,材料刚下生产线,就被拿去质检并马上投用。”杨京松笑着说。
“企业2009年成立于上海,当时就是做OLED材料的研发,那时国内同一赛道的企业寥寥无几。”华显光电董事长赵晓宇说,OLED材料可以实现屏幕的可折叠、弯曲等,在新应用代替老应用、新技术代替老技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家初创型企业,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出于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亟需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用了将近半年时间,在上海周边城市进行调研,在综合考虑营商环境、交通、环境等各方面后,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落户干窑,那时我们是最早入驻干窑的材料企业。”赵晓宇说。
“以前不仅是干窑,几乎整个嘉善都以传统产业为主,相对来说,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比较少。”干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传统材料相比,OLED材料是一种新兴的、精密型的材料,华显光电的入驻,标志着干窑实现从瓦片到芯片的历史性跨越,对干窑产业升级、打造新业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每年投入两三千万元用于研发,持续加大对人才的招引力度……多年的积累,为企业夯实了发展基础,去年以来,华显光电在核心产品研发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企业已经取得发明专利313项。
“2016年我们落户干窑时只有员工10余人,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过两三千万元。现在我们有员工100余人,研发人员70余人,其中博士5人;2023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回顾企业在干窑的发展历程,赵晓宇感到非常暖心。他说,自企业入驻干窑以来,干窑镇政府持续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研发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
近年来,干窑坚持以产业兴镇,以创新驱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为经济繁荣注入新活力。几年时间里,华显光电在干窑落地生根,从一个研发型的企业,发展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干窑推动并见证了企业发展从小到大的过程,也与企业共享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喜悦。
“我们将围绕OLED材料主业,不断拓展产业布局,持续开拓创新、突破精进,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材料企业。”展望未来,赵晓宇信心满满。
续·千年文脉
窑乡拓迹,从追溯历史到续写故事
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千百年来,干窑因水而兴、因窑而盛,窑文化作为运河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刻进干窑的发展肌理,绘成干窑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与此同时,干窑注重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取得丰硕成果。沈家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京砖烧制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中国·江南窑文化博物馆建成投用;沈家窑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我们常说饮水思源,干窑的窑业兴盛离不开运河的滋养,更离不开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在金身强地方文献工作室里,一个展陈架上摆放着各年代的京砖、瓦当等制品,一面书架上满是地方文史书籍,工作室内还以拓画精心布陈,金身强说,这些年,他专注于传拓技艺和地方史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更加迫切地感受到,有着悠久历史的窑业和窑文化,其保护和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在金身强看来,窑文化是属于人类的文化遗产,土砖窑、瓦当、京砖及其生产技艺和习俗,传承的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正是这些传统、习俗,强烈地唤起人类共同的悲欢,讲述着这个民族、这个地域的曾经的辉煌的历史,这也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常言道,实物是会说话的“历史”。干窑有一千多年的窑文化历史,然而留存下来的实物却很少,加上砖瓦本身比较重,不便于人们携带,如何将千百年来的窑业精品进行广泛展示,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传统砖瓦的制作技艺,沉浸式感受到窑文化的魅力,是金身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直以来,传统的传拓技艺主要用于碑石和古砖瓦的拓印,传拓技艺与窑文化算得是相辅相成。”金身强介绍,传拓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印刷术”,这种把器物形状、图案、文字印到纸上的特殊技艺,可以重现器物的肌理和历史的沧桑感。因此,古砖瓦的传拓,成为人们了解窑文化的一扇窗,也是保护和传承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金身强的书桌上,左边放着几块砖瓦,中间铺着一张宣纸,右边则摆放着墨汁、颜料、毛笔、棕刷、拓包等传拓工具。平日里,他就在这里拓印砖瓦。摆物、上纸、刷平、蘸水蘸墨、拓包轻拍……在拓包的起落间,所拓砖瓦的肌理、花纹、文字跃然纸上。
“传拓,就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拓出来的文字、图案保留实物原尺寸,且比照片更加鲜活,能够立体鲜活地展现岁月雕琢之美。”金身强说,一块块原本看起来乌黑的、不起眼的砖瓦,通过传拓“现出原形”,再配以文字注释形成拓片,这些传拓作品就成为反映干窑历史文化的实物,进而组成一个个窑乡故事流传开来,让窑文化故事更加鲜活。
“像这一幅拓画,所拓实物只是一片残缺的陶片,做出来的拓片却非常精美。”在金身强的拓画作品里,凝聚着他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传拓的过程中,他也搜集到许多美丽的故事,“墙上这幅拓画也很有特色,你看,这一宋代砖块写着‘爱园’两个字,对于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的古人来说,直抒爱意是非常难得的。”
从幼时开始学习传拓技艺,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如今,金身强的拓印作品大约有上千件。他有一句口头禅——“万物皆可拓”。从其传拓作品里可以看到,名胜古迹、古树名木、特色物产等,都是他传拓的内容。他说,“窑文化以窑为主,却不局限于窑。一条鱼、一座桥、一棵古树、一条老街等,本身就是窑文化、运河文化的一部分,都能通过传拓留下独特痕迹。”
据介绍,作为传拓技艺传承人,金身强还经常受邀去校园里向孩子们讲述干窑的窑文化历史,并让学生在研学传拓技艺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他还将通过“窑乡拓迹”项目,精心制作上百件窑乡特色拓片,让更多人能够通过传拓作品,饱览运河风情,领略窑文化之美,感受到千年古镇干窑的奋进足迹。
“干事争先、窑铸辉煌”,干窑精神道出了干窑传承百年窑火、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彰显着干窑奋勇争先、不断铸造辉煌的信心和决心。
一砖一瓦,堆砌出古镇的粉墙黛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今交织,窑火与新兴产业相映生辉,展现着古镇的新颜新貌。在奔流不息的大运河畔,干窑古镇立足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在创新和突破中乘风而行,开拓着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