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946343481671456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四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例句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借助一些标志或者虚词构成判断,有时甚至直接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1. 翻译下列语句,并总结判断句的句式规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者,……也”型: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译文:拿土地贿赂秦国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也”型:判断句中,“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文:(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者也”型: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4)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译文: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
无标志型: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让第二个名词直接表判断。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译文:我听说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皇帝,应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副词标志型: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处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比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型:有些判断句用“是”“为”表示判断。这类判断句并不明显。“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 翻译下列语句,并总结被动句的句式规律。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译文: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被”表被动结构:被(+名词)+动词。

(3)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
译文: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5)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
没有语言标志,需根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判断。

三、省略句

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在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省略。

  1. 结合教材体会省略句的类型。

省略主语

承前省略: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蒙后省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略: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省略谓语

承前省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蒙后省略: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宾语

动词宾语省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介词宾语省略: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介词

介词“于”省略: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四类。

  1. 翻译下列语句,并总结倒装句的句式规律。

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是没有的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3)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1)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2)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5)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1)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2)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6)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1)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2)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宾+之(是)+动。

定语后置

(8)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译文: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伴奏。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10)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译文:(小船)越过茫茫的江面。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1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译文:尽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以削弱天下老百姓的反抗。
中心词+数量词。

状语后置

(1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
动词+于+宾语。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译文:在我的前面出生,他懂得道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动词+乎+宾语。

(14)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长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动词+以+宾语。

(15)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张良说:“比我大。”
形容词+于+宾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