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德育背后的文化力量
《傅雷家书》:“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德育背后的文化力量
在中国,家人之间表达情感的含蓄特点在父子关系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许多时候,“父亲”对于孩子来说,是威严,沉默的。中式父子关系有敬畏感在里面,孩子很多时候会尊重父亲的建议,做事更加有条理性。中式父爱的表达也比较隐晦,比如通过严苛的方式提升独立能力,或者用自己行为作为榜样。从《傅雷家书》中看中国式父子关系,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又无处不体会到浓浓的父爱;但在表现自己父爱的同时,也不忘记对儿子进行以品德为重心的教育与感化,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
严格要求 提高独立能力
傅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傅聪刚到学龄之时,正值战乱,把孩子关在家里,当发现傅聪具有音乐天赋后,便十分注重对他进行音乐方面的启蒙教学,很少与孩子嬉戏逗笑, 而是严格执行亲自为他设置的教材以及课程,除了进行基础文化的教学,每天上午下午便是几个小时的练习钢琴。
为了让儿子在艺术和修养上取得更大的进步,1954年让20岁傅聪远赴波兰求学,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在信中傅雷更是对儿子严加要求,生活要有规律,有节制,用钱要适当,必须深思熟虑……面命耳训,严气正性,一方面让二十岁的傅聪独自求学于异国他乡,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方面,督促他培养自己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传统文化的“严父”形象
傅雷的严厉是中国父亲严格教子的体现,同时这样的“严父”形象又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诸葛亮临终前给儿子写了这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儿子修身及治学方面提出了高标准;现代社会中的严父,如台湾学者蒋勋道,如果考第二名,父亲会质问为什么不考第一名,要跪在祖宗的牌位前面背诗文,正因如此蒋勋在很小便背下很多唐诗宋词。艺术源于生活,《红楼梦》中让贾宝玉见之严父贾政,犹如老鼠见猫似的,足以体会出传统父亲的形象是如何的铁面无情。
虽然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父亲总会不自觉地在家庭中扮演更为严厉的那个角色。究其根源这是男系社会发展使然的,外国的“严父”也是不胜枚举,作家卡夫卡的父亲对其儿子进行文学创作横加干涉,强制他在银行工作,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家庭中,男人是家庭的权威,“严”就是一种威严。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严父慈母”,在教育子女时,严父与慈母的角色不同,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制衡思维的体现,严宽相互配合让家庭更加和睦。
严与慈的制衡
今天的家庭教育应该去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践行好“严父慈母”,父母都应在孩子成长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又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父亲在子女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所减弱。男孩因缺乏父亲在男性阳刚气质上的培养及教化,非常不利于男孩内在人格的和谐发展。父亲应该更多的参与在孩子成长中,诚然男人每天都面临很大的事业上的压力,但下一代永远是家族和国家的希望,一味追求物质满足,而忽视最重要最根本的子女教育问题,最终不过是舍本逐末,当错过培养思维品质的最佳年龄,已经无法挽回了。物质财富的投入当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的投资。
德育为先 注重品德修养
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傅聪远赴波兰求学时,临行前,傅雷给他的叮嘱是,会为人,永远放在为艺术家、为音乐家、为钢琴家的首位。傅雷从未鼓励傅聪做一个钢琴演奏的专家,而是主张做一个真诚的人最为重要,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文学、哲学、绘画、雕塑以及音乐中探索发现更高层次的美学境界,最终获得一种通学,进而成为通人,即君子。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人格高尚、道德品行美好的人。
传统文化中德育的地位
中国自古有重视道德品质教育的家风,强调仁孝清廉、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克勤克俭……在《傅雷家书》中多次提到一种高尚品质——真诚:“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这里的真诚便是一种君子品格。孔子教育弟子的是,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意味着君子处世要严于律己,刚毅坚卓,君子应有厚德,心容万物;《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后人追随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君子的众多概念看似不同,但中心思想都围绕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正因为传统文化中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君子文化便潜移默化在家庭教育思想中,成为平常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
德与智的权衡
应试教育使德育深受忽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也成为没有实际成效的口号,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为人的引导。《三字经》早有“养不教父之过”,社会的变迁使家庭教育下的很多孩子有知识无智慧,有能力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学位没品位。社会需要有知识有学历的人才没有错,德育的缺失便非常不利于人自身的发展,那么社会发展也固然出问题。
任重道远 富有社会责任感
傅雷一直不忘给远离祖国,深处海外的傅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在信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并将这种感情化作对儿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不止一次强调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价值的人;得知儿子参加国际比赛时,他提醒傅聪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国,不可以给祖国丢脸,要为祖国争取荣誉;通过家书里将祖国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邮寄过去,让他时刻了解祖国的变化。在父亲的影响下傅聪即便远离祖国,依然和祖国建立了心的结合。面对与祖国敌对的国家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
家国同构的文化观念
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家国同构理念,家庭教育建立在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认同感之上。古代社会的文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有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还有分封制等宗亲制度……今天虽没有封建等级制,但传统观念作为民族的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家国同构自然深深印刻在家庭和社会中,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父亲对他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不仅成为傅聪人生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艺术事业发展上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财富之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天性所在,但人的生命总有尽头,为人和国家所做贡献的事业却是永无止境的,儿子是傅雷的生命延续,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祖国做出贡献。
国与家的统一
国家是个人不断发展前进的基础和动力。宋代的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果断拒绝,视死如归,宁愿为国牺牲也不吝惜性命,投降元朝而享有高官厚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对祖国满腔热血的迸发。没有了民族气节,没有了为热爱祖国的激情,便没有了作为中国人最可贵的品质。即便是最普通的寻常常百姓也会教育自己的子女,学成技能为祖国和社会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如同他对待事业和生活严谨认真的态度一样,在培养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同时,也为祖国的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父亲这个角色尽职尽责,何尝不是对祖国和社会的一种贡献。出版《傅雷家书》之初,有人提议将傅聪的家书一同附上,而傅聪坚决否绝了,他认为自己的文笔远不如父亲,在傅聪心里父亲是可望不可及的高度。如同大多数中华儿女,无论何时何地,取得怎样卓越非凡的成就,对父亲始终是心存敬畏之感的。
总结
自周朝800年父系社会确立以来,经由儒家文化精髓的改变,中国父子关系一直处于良性发展中,不同于古罗马时期的父系社会,儿子、母亲及其他家人均是父亲的附属品,父亲有权做任何处置,甚至让其献出生命;中国的父子关系已经由小家内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上升到了家国天下、民族大义的境界,父子关系不是简单的从属,也附带着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