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作曲必备的6条基础理论,带你轻松入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作曲必备的6条基础理论,带你轻松入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19/17/6932394_1131773935.shtml

音乐理论是作曲的基础,它涵盖了基本乐理、和声学、复调、配器法和曲式结构等多个方面。虽然这些理论知识较为专业,但掌握它们对于音乐创作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作曲必备的六条基础理论,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

一、和声学

和声学是研究多个音共同发声的效果和规律的学问。如果将旋律比作“骨”,那么和声就是“肉”,只有有了和声,音响才会变得丰满、协和、动听。

和声学在音乐理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所有音乐理论的基础。许多音乐大师都对和声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和声学内容浩繁、规则众多,不易学好,但掌握其基本常识对音乐创作大有裨益。

(一)三和弦

由根音与上方三度音及上方五度音叠合而成的和弦称为“三和弦”。三和弦是构成和弦功能最基本的和弦,使用频率最高。根据结构不同,三和弦可分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减三和弦”。按功能则可分为“主和弦”(主音为根音的三和弦)、“属和弦”(属音的三和弦)和“下属和弦”(下属音的三和弦)。

此外,每个三和弦又有两个转位和弦。主、属、下属这三个和弦称为“正三和弦”,其余的四个称为“副三和弦”。这四个副三和弦又分属“属功能”组和“下属功能”组。

(二)七和弦、九和弦、变和弦

在三和弦上再叠加一个三度音(根音的七音)形成的和弦称为七和弦,七和弦是不协和的和弦。最常用的七和弦是“属七和弦”(属和弦形成的七和弦),重属和弦、减七和弦也时常出现。若在七和弦上再加上一个三度音(即根音的九音)即为九和弦,九和弦也都是不协和和弦。如果和弦中除根音外的某个音不按原规律而变换成另一个音,这样的和弦称为“变和弦”。九和弦与变和弦的功能色彩比较特殊且不易把握,因此应用较少;简单作品中基本不出现。

(三)和声声部

和声一般由“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这四个声部构成。在写和声的谱表里高音部处于最上方,低音部在最下方,中音、次中音部在当中。因此常把高音部和低音部这两个声部统称为“外声部”,而中音和次中音声部则称为“内声部”。

高音部一般是主旋律声部;两个内声部主要是配置和声,也常被称作“填充声部”。和声在进行、连接中,内声部要求充实平稳,声部间不许交插。

低音部始终是和声中的较低音,决定着根音,因此它不仅起着基础作用,而且领导着和声的走向,其作用非常重要。“四部和声”的写作是作曲的重要技能之一,作品不论大小,均应以此为起点(主旋律确定之后,即着手和声写作)。

配器使和声织体具体化,(由于不同的乐器分属不同的声部,故总谱可按和声声部写,也可按乐器分组写:如弦乐声部、铜管乐声部、木管乐声部…)不同作曲家的和声风格往往各异:或富丽堂皇,或雄浑宽厚,或清澈透明。如瓦格纳的作品即以华丽著称。

(四)和声的进行、连接、“解决”

和声在乐曲进程中要不断地转换、变化、中止;各声部也要为此恰当地过渡,连接。因此这是写和声的基本功。和声进行的基本特点是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由“协和”到“不协和”再到“协和”的交替循环。其功能进行的图式为:T-S-T、T-D-T 或T-S-D-T。

(五)关于和声的“力度”

通常力度是指音响强度,用意文表示,如“p”代表“弱”,“f”代表“强”,“sf”为“特强”等等。但这里的力度则是另一个概念,否则用脚踩钢琴那“力度”一定超过贝多芬。

和声的力度大概与和弦中包含的泛音系列的谐振频谱有关。因此也就与声部的数量及音程距离有关。一般说来,小三和弦的力度不如大三和弦;单音程的力度不及复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的力度;协和和弦的力度不如不协和和弦(减和弦除外)。

*如何学习和声学:

(1)、充分理解基本概念,不必死记规则。和声学规则虽多但限制却少。况且记住这些“禁条”就不会犯大错,因此应先记“禁忌”。

(2)、坚持做习题。音乐不同于数理化,它无的标准,习题也非一种答案。只有多做多练才会记牢,提高。

(3)、多听名曲。这实际上是最有效的手段。初学者可多听简单,好懂又好听的曲子。

二、曲式学

曲式是指乐曲的结构形式。有“单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及“回旋曲式”等。各主题乐段用“A、B…”表示。

如“两段体”的曲式图式是“ AB ”;“段体”的图式是“ ABA”,第三段A与一段基本相同。儿童歌曲多为两段体甚至一段体;通俗歌曲多是三段式。而“圆舞曲”则常采用回旋曲式。

三、复调

“复调”是相对于“主调”而言。如果只有一个声部担任主题旋律,其它声部仅起衬托作用,这样的音乐叫主调音乐。如果旋律声部不只一个,且各声部横向上彼此具有独立性,纵向上构成和声关系,形成和协的有机整体,则这样的音乐叫作“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中,各声部的旋律依主次关系被称作“主旋律”、“副旋律”。主旋律只有一个。复调是重要的作曲技法,应用甚广,其理论基础是和声学。“赋格”是复调曲式之一,巴赫将其技巧发展成熟。

四、对位法

对位是“复调音乐”写作技法之一。它以和声学为理论基础,使各声部既协和又相对独立。如重声合唱(三重唱,四重唱)就是用对位法写的。对位法又有“严格对位”和“模仿对位”之分。俄、德音乐理论家推崇、恪守严格对位。

五、旋律

旋律就是曲调。它是一乐曲区别于它乐曲的根本特征,好似建筑物的风格和韵律。“音素”构成“动机”,动机进一步发展成主题从而形成旋律。具体说来,一定的“音型”、“节奏型”按特定的节奏节拍规律组合形成旋律。旋律具有视觉性:它体现在旋律线(符头的连线)上。

早期有些音乐家追求“旋律线的优美”,认为好的旋律视觉上也应是美的。旋律的创作一靠天才二靠灵感三靠实践。旋律写作的技巧性是很强的,其发展手法多种多样,最为丰富。常用的发展手法有:重复、模进、模仿、紧缩、扩展、变化、对比、变奏等。多数概念的讲解要通过板示和视听。

六、配器

配器法是管弦乐的写作技法,故又称为“管弦乐法”。但对于一切乐队的演奏乃至于通俗歌曲的伴奏都离不开配器的运用,因此学一点配器知识很有实用价值。学习配器法是要解决如下问题: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音色、音量及演奏法等,各种乐器间音量上的匹配关系,正确地选用乐器以求正确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及风格。

现假设一个例子:我写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但小提琴手拿到谱子后来找我说:没法拉。我坚信写作没有问题:旋律优美、和声丰满。问题在哪?

一、是分谱的音域不对,上限或下限超出小提琴的音域范围。

二、是我把三和弦写成三个音,而小提琴最多只能同时拉出两个音,琴手当然没法拉。

三、是和弦音程过大:如一个音在G弦(四弦)上,而另一个则跑到了A弦(二弦)上。当中隔着一根弦,你让他(她)怎么拉?

再如,一个乡镇企业发了以后买了一堆洋乐,组成了乐团,排演了节目,遂请专家光临指导。可指挥看后大摇其头,表示爱莫能助。原因是(1)乐器数量不匹配,有些超过大型乐团;(2)不讲配器,搞大齐奏,这是专业乐手也难以办到的。

以上两例失败原因盖出于不懂配器常识。此外,在通俗歌曲伴奏中,若不适当运用配器法也可出现一些问题,如“杂乱无章”,“喧宾夺主”之类。但电声乐器的发音、音色、功能特点及演奏技巧等都与传统乐器迥异,自成体系,故传统配器法基本不适合于纯电声乐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