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功能游戏设计研究——以贵州苗绣为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功能游戏设计研究——以贵州苗绣为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9316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其中,功能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以贵州苗绣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融入功能游戏中,实现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非遗功能游戏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背景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各缔约国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尝试文化遗产与数字保护相结合的探索。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通过数字化采集的方式,建立方便线上查阅的电子网站及数据库。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国际视野。与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比,非遗数字化起步较晚。目前,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涉及方方面面,文物的模拟修复、古建筑的数字还原等,都是数字技术在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

功能游戏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当代社会,游戏已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休闲方式。随着社会对游戏监管力度的加大,不少网络游戏开发商更注重游戏的社会作用,由此,游戏的研发慢慢与教育结合,严肃游戏由此而生。

严肃游戏最早发源于欧美地区,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引入。严肃游戏的主要目的是教育,通过娱乐休闲的形式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功能游戏是严肃游戏中的重要分类,是以承担某种社会应用功能为主的游戏品种。目前,功能游戏几乎已成为严肃游戏的代名词,是最能体现游戏社会功能的展示形式。

我国非遗功能游戏的发展现状

“从动漫本体的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是非遗的文化元素向动漫作品的转化,是通过动漫创作用动漫语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转化为动漫影像。”《尼山萨满》《折扇》等,这些都是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所创作的典型的功能游戏。这些游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阐释,将其设计理念蕴含的意义注入到游戏中去,形成了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物,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这种形式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贵州苗绣的传播现状与意义

价值是一个抽象化的理论概念,价值传播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以达到价值观念表达与输出的目的。近几十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大众传媒的作用凸显,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也在价值传播中得到体现,价值传播的形式已由单一枯燥的抽象化向生动形象的具象化发生转化。大众传媒是价值传播中的重要构成因素。新世纪以来,新型媒介的出现促进了价遗产价值的整合阐释,同时也拓宽了价值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媒介是价值传播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项。

“历史检验、区域独特性和人文情怀”都是一个IP能否成为经典IP的关键。贵州苗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细分下来,又可以分为凯里苗绣、贵阳苗绣等多种详细分类。苗绣的内容体系庞杂,其中很多图案多是以苗族人民想象,或者是依据《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的描述所形成的。

在苗绣图案中,蝴蝶、枫木等常常作为代表性的图案出现,这与苗族古歌中所提到的蝴蝶妈妈,枫木传说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从目前来看,关于贵州苗绣的保护,政府有专门的非遗工坊去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以此来打通苗绣的销售市场。此外,民间也仍然存在着苗绣的经营个体户,以苗族妇女为主,通过先前所遗留下来的图案,或者是根据书中所描述的图案,加工想象,二次创作改编绣制而成。

苗绣的特殊性在于绣,传统的机械化所生产出来的苗绣往往只带有传统的苗族图案,但是其本身经由人所加工的那一道程序丧失后,破坏了苗绣本身的蕴含。传统手工类的苗绣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创作才能形成,并且售卖价格较高,纯手工类的绣制品难以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数字化时代下,更多的文化传播都依靠网络媒介所去表达,将贵州苗绣与数字化结合也是尝试打破线下市场局限的方式。基于此,以贵州苗绣为例,根据贵州苗绣的文化内涵以及图形样式与功能游戏融合,搭建出相关的游戏框架,试图为贵州苗绣的文化传播带去新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提供新思路。

贵州苗绣在功能游戏中的应用

元素提取

贵州苗绣的纹饰元素多以蝴蝶、飞鸟、龙等图案构成(见图1),这些图案多是基于《苗族古歌》中的传唱内容所凝练的。《苗族古歌》在苗族聚集区广为流传,并且根据地域可分为东部苗族古歌、中部苗族古歌以及西部苗族古歌三大板块。在历史时期,苗族先民并没有形成其广泛传播的文字体系,苗族的历史记录也多是依靠口头传承,以古歌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在《苗族古歌》中体现着苗族先民朴实的世界观以及文化内涵。

在《苗族古歌》开篇中,开天辟地歌就是以对唱的形式,讲述了苗族先民对于世界创生的理念,直至盘古死,万物复苏,世界也因此生成。在这一部分,苗族先民将万物最初创造者追溯至云雾,云雾形成了天地,神巨人们通过自己不断创造将世界完善。由此可见,苗族先民认为万物是由物质演变的,这种朴素的唯物观念表达了他们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辨态度,而神巨人们的创造也代表了苗族先民对于劳动的认可。此外,在《苗族古歌》中还以枫木为起源讲述了蝴蝶妈妈以及12兄弟的故事,苗族先民对于枫木以及蝴蝶妈妈的图腾崇拜,表达了他们的对于古代图腾信仰的习俗。

《苗族古歌》不但歌颂了苗族的劳动英雄祖先,同时也体现了苗族先民对于世界形成的朴素认识。由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积淀,贵州苗绣也被孕育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表达了苗族先民的审美理念,同时也体现了苗族先民对于其自身文化的认可。因此,通过贵州苗绣去追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仅承载了苗族先民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文化记忆的象征。苗族人民将绣片作为情感传递的载体,使得苗绣图案成为苗族人民文化传承的“活样本”,通过一双双巧手,这些绣片被制成服饰穿在身上,那些属于苗族人民本身的文化因子也就这样被世代的流传下来。


图1.贵州苗绣的纹饰元素

内容设定

以贵州苗绣为主题对游戏的内容进行框架设定,游戏核心应重点突出的贵州苗绣的文化价值。因此,在选取苗绣纹样时,应选有代表性以及强叙事性的图案,以此作为功能游戏所搭建的图样载体。在《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枫木”等都是苗族人民所信仰的图腾,是苗绣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图样,此外,强叙事性要求我们在选取相应的文化内容时,能梳理出背后应有故事线逻辑。依靠图案本身追溯它的本源,描述《苗族古歌》中的文化内容,去构建符合游戏设定的游戏世界观,即内容框架,通过该形式,将苗绣在功能游戏之中的内容设定得到具体的体现。

与此同时,在内容选取时,应注意对于苗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尊重,在对其文化内容进行创意开发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其本身固有的文化展开合理的想象,但不能随意的去篡改苗族原本的历史文化。由此可见,对于苗绣的功能游戏开发主要目的是为了去传播苗族本身的文化内容,而不是通过创意开发谋取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游戏内容设定之初,应明确功能游戏开发的目的是以文化传播的与传承为主线,将经济利益放在次要位置。

游戏机制

游戏机制的设置原则

关于游戏机制原则的设置,应通过内外两方面去制定。首先,游戏机制的内核本质上是一种知识传递方式的革新。这种沉浸式的设置可以通过具体的游戏模型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感受去吸引参与者进入游戏。其次,视觉传达设计在功能游戏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视觉传达是通过主动传播的形式实现传播事物的可视化。它更偏向于交互设计,注重交互性的体验和感受,侧重点在于其本身的功能性。

具体来看,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分为文字、插图和标志三大部分。关于文字的设计,在游戏设计的游戏字体上,可以采取“老苗文”进行艺术性的创意设计。苗族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字体系,其仅有的存在文字也是小范围中流传使用,在游戏的某些标题设计中,可以通过比较醒目的方式将传统的“老苗文”插入到游戏界面中,作为解密或者通关的关键线索。针对于游戏插图的设计部分,可以将游戏背景设置更贴合神话传说中的描述,并且通过贵州苗绣上的色彩搭配作为背景概念图的渲染(见图2)。最后,游戏商标是游戏典型的代表性标志的凝练,在设计以贵州苗绣为主题的游戏时,可以引用蝴蝶或者枫树这种具有苗族文化代表性的图腾来作为游戏的商标,不但更能突出纹饰图案的典型特征,契合游戏的整体故事背景,同时也能加深游戏体验者对于苗族文化的印象。

除此以外,游戏设置还应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游戏本身是娱乐的,因此游戏在设计时应保留趣味性,增强游戏中的故事情节。《苗族古歌》中的很多传说都可以作为游戏的创意来源,深入挖掘《苗族古歌》中的文化信息,对于游戏背景的搭建以及游戏机制的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互动性也是游戏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游戏作为线上传播的媒介,需要与用户产生连接互动,因此,交互性如何展开是使游戏真正运行起来的关键。

游戏机制的玩法实践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游戏机制的运行设置通常采取两大类,即放置类或关卡类。《江南百景图》是放置类游戏中比较代表性的游戏,是一款古风模拟经营类的手游。《江南百景图》让玩家在明朝江南地区为游戏背景设计属于自己的“专属城市”,实践建筑规划、城市管理、经营赚钱,并安排居民的日常起居以及工作,让玩家以上帝视角去体会游戏中的世间百态。该游戏的主题选取了明朝的江南胜景,通过根据玩家的个人习惯打造玩家自己心中的江南百景图。游戏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在游戏中贴合大的历史背景,且游戏中的人物多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此外,在游戏中还存在可以互动的NPC以及一些不定期的小日常任务,这种不追求任务量的游戏机制设计带给玩家一种灵活随意的体验感以及极大的可玩性。从《江南百景图》的画风设计到游戏中人物的外形设计,共同构建出带有古色古味的江南,经营元素贯穿在游戏之中,不但具有策略性的玩法,也兼具中国特色,还原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以及艺术风格。

针对关卡类的游戏设置,可参考敦煌莫高窟于2023年所推出的《数字敦煌沉浸展》小游戏。这款游戏是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 + 中华文明”的行动计划指导下,由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等企业共同推出的。该游戏以莫高窟的第285窟为主题,以互动性游戏为主线,通过线下宣传与线上推广相结合的方式,不但使线下到莫高窟参观的游客看到了无法对外开放的第285窟,同时也可以使线上的用户采用更便捷的方式了解到敦煌石窟。《数字敦煌沉浸展》项目的打造采用了多种数字技术,比如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VR虚拟现实场景等,1:1高精度去立体还原了敦煌第285窟。其高清分辨率使得线上用户可以更直观的欣赏到壁画的色彩与图样,并且在探索洞窟时还可以根据游戏内容去了解到壁画中的情景,体验到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内涵。因为第285窟作为敦煌石窟中的早期石窟,其艺术价值高、历史文化悠久,其壁画内容保存完好,体现了中西多元文化的交流特征。但出于保护的需要,该石窟一直没有对外进行参观。因此,敦煌与腾讯进行的游戏开发的形式,它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超于了石窟本身的文化宣传,更多的是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的思路。

总结

“中华元素的有效继承和传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与人们现代生活进行再融合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游戏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广泛,如何利用好游戏实现文化的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保护,需要我们在价值传播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突破。将文化融入游戏,形成一种融媒体的产品,既能吸引大众的兴趣,同时也能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的价值,使得两者形成互动关系,以此去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壁垒,为其价值传播创造更好的条件。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