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分,谢林的《近代哲学史》:一生至少要读一次的哲学经典
豆瓣9.7分,谢林的《近代哲学史》:一生至少要读一次的哲学经典
在哲学的世界里,有一本被誉为“一生至少要读一次”的著作——谢林的《近代哲学史》。这本豆瓣评分高达9.7分的哲学史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吸引了741位读者的共鸣。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带领读者领略哲学家们的智慧火花。
741位豆瓣网友共同给出了9.7的高分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与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齐名。在图宾根大学求学时期,谢林就被同窗的黑格尔崇拜,二人还共同为法国大革命而欢呼。
谢林和黑格尔
谢林在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哲学才华,23岁时即因歌德举荐成为耶拿大学的教授,他的哲学思想独到深刻并且影响深远。
这份“天才”在这部哲学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像我们寻常看到的哲学史那般照本宣科,而总是一针见血地从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命题出发,揭示出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演进过程,整个阅读过程不算十分轻松,但却如同庖丁解牛一般畅快。
哲学初学者的入门佳作
对于哲学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算高。谢林认为,哲学史正是纠正初学者谬误的最好方式。他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层层剖析,揭示了笛卡尔思想中的矛盾和局限。
谢林指出,笛卡尔的错误在于,他从“如果上帝存在着,那么他是一种必然的存在”直接推导出“上帝存在着”。这种推理方式忽视了背后的本原,忽视了对那个“必然的存在”的探求。
对哲学家的批判性分析
谢林对哲学家们的批判性分析尤为精彩。他对康德的批判尤为犀利,指出康德的批判理性依然是理性,“对于认识的认识仍然也是一种认识”,这就仿佛自己抓着头发上天。
康德和初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
他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批判也是如此,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物呈现出来的表象,至于物本身(自在之物)我们无从认识,这听起来不无道理。谢林则指出“自在之物”太过于正确,以至于不可能坚持下去,何况没有主体又何来物,从来都是主体把客体当成物,那么去掉这个“自在之物”也无妨——于是后来的费希特直截了当地宣称:每一个人的自我,是唯一的实体。
谢林对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极富创意,他将贝克莱的理论比作外科医生采取截肢的极端方法来解决患者的肢体疼痛,直观而生动地揭示了贝克莱理论的极端性和逃避的态度。
每当主观唯心论与科学发生矛盾时,贝克莱就搬出上帝。
对于黑格尔,谢林几乎不掩其批判的锋芒,直言黑格尔喜欢以模糊的方式进行表述,将平淡无奇的东西包装成非同寻常,这样的直接而尖锐的批评,不仅显现了谢林对哲学清晰度的追求,也展示了他坚持真理的态度。
哲学里的智慧
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虽然主要是在讲述哲学的历史和征程,却不时吐露出深刻的人生智慧。例如他对历史的局限有着深刻的洞察,对于哲学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他指出“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看起来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用一个新的、更大的误解来纠正之前的误解”。
他对于斯宾诺莎主义的推崇,可以视为对“月亮和六便士”之问的回答,即“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之中,至少应当有那么一段时间曾经陷入到斯宾诺莎主义的深渊里面,否则的话,他是没有希望在哲学里面达到真相和完满的”。
他对于哲学的命运和人性的怠惰,有着清晰而不游移的认知,“广大民众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同时又不必拘泥于这个立场,仅仅通过一些合理的言论或讨论来解释哲学的那些伟大对象”。
当他把对哲学概念的批判转向社会,注意到随处可见的自相矛盾,“一个鼓吹所谓独立思考的时代开始了,然而‘独立思考’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重复啰嗦的说法,因为不言而喻,每一个思考者都必须独立思考,没有谁能够代替别人去思考,正如没有谁能够代替别人去睡觉或消化食物一样”。
通过谢林的文字,历史上的哲学思想不再遥远和抽象,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无关联,对我们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生活选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那些超越纯粹学术讨论的深刻见解,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能够启迪心智、丰富灵魂的读物,为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人生意义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