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板手机后盖热压成型工艺详解
玻纤板手机后盖热压成型工艺详解
玻纤板(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手机后盖制造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将详细介绍玻纤板手机后盖的热压成型工艺,包括设备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前景。
纤维是一种轻量化需求的新材料,具有硬度强、阻尼强、 耐腐蚀等特性的有机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深受汽车、轨道交通、航天航空、5G手机等高端行业使用的喜爱,纤维热压成型机便是针对纤维材料研发的模压成型设备,匹配工艺需求高效率、高良率的生产纤维产品。
热塑性指的是玻纤布,这种材质每平方价格比较便宜(以前用在柔性线路板底材支撑或者混泥土墙固定作用),通过环氧树脂预浸后热烘表干成布,质地柔软,再通过镜面公母模具热压保压成型。
热固性是热压成型后的玻纤板材,就像复合板一样,只是不透明(因为有玻纤交错存在原因),外壳制造企业可以直接采用热压机(比IML热压机要精密又不需要玻璃热弯机那么高端)传统硫化机就可以满足,采用镜面公母模对压,保压 ,时间比较久大概10分钟左右,所以需要多穴工作,台面做大一点。 装饰方法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采用热压成型(不要想当然去用高压成型拉,并不是因为高压浪费材料,而是高压后会出现你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热压成型后怎么装饰外观,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喷涂,(一般都不电镀),再喷涂(光哑),最后制作LOGO。
热压成型机是一种集加热、保压、补压、抽真空、破真空于一体的热压机。整机采用伺服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节能及低噪音的优点。设备精度高,采用伺服系统操控,压力稳定,效率高,成品率高,柔性加压,快速真空,慢速多段加压,多段加热。在PLC程序设置上,具有多段压力、多段行程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需要随时调整工艺的场景。其中多段压力多段行程,即:可根据产品工艺要求,进行多段压力和行程的自由设定,并且行程和压力的段数和顺序可以随时调整。采用热压技术,通过高温、高压将碳纤维和树脂基体复合,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轻量化特点。加温方式采用导热油加热,温度可达200度,误差在3度以内,是一种通过PID智能调节进行温控的热压成型设备。该设备广泛适用于对新型复合材料的热压工艺,具有温度、压力、位移实时显示功能。
工作原理:碳纤维热压成型机主要由加热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模具装置等组成。首先将碳纤维材料放入模具中,然后通过加热系统将模具加热至一定温度,最后通过压力控制系统将模具中的材料加压成型。整个加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和成型时间等参数,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一致性。
从智能手机市场来看,目前手机盖板材质主要有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玻纤板、玻纤+素皮等。
陶瓷后盖质感高端、强度高、耐冲击,但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因此主要应用于高端旗舰机型。
轻薄PMMA/PC复合板材(厚度0 .5mm以下)存在易变形和刚性不足等问题。
玻璃后盖通常厚度也在 0.5mm 左右,且存在易碎、易留下指纹等问题。
而与玻璃、复合板材后盖相比,玻纤板后盖可以做到更加轻薄,且可以实现炫彩的装饰效果,成为手机后盖材质选择新热点。
除了在手机盖板中的应用,玻纤板还适用于平板后盖、电子烟外壳、TWS耳机背盖、汽车装饰件、家电面板等众多产品领域。
玻纤成型工艺流程:
热塑材料在热弯成型前都为多穴整张加工,在成型前切割成单穴进行热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1、热塑型玻纤+贴皮工艺流程:(多穴加工/单穴成型)
2、热塑型玻纤+转印外纹理工艺:
3、热塑型玻纤+光学内纹理+电镀+转印外纹理:
4、热塑型玻纤+光学内纹理+电镀+透明皮工艺:
5、预浸型玻纤+贴皮工艺:(单穴成型/加工)
6、预浸型玻纤+外纹理工艺:
热压成型机是一种专门用于新材料碳纤、玻纤复合材料的热压成型设备。设备采用热压技术,通过高温、高压将纤维和树脂基体复合,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轻量化特点。
热压成型机采用伺服油路系统,低噪音,节能环保。独特的发热系统装置,可分段、分区控制温度和压力,整体温差可控制在±3度内,确保热压温度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产品的良率。设备压力有100T-500T等不同规格。
平面度:
机台的平面度对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机台在静止状态下上下加热板的平面度应小于0.5mm,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发热板平行垂直度在小于0.5mm。
温控性:
设备采用独创的电加热加压方式成型,温度稳定;依靠加热板及发热管系统的优化设计,使得设备达到恒温控制状态,温差在±3°内。
A、玻纤+PU素皮(这个HW是已经早在出货的工艺,玻纤热弯+热熔胶贴合)
B、玻纤板+盖底+UV转印+电镀+淋涂硬化或者UV转印+热弯(局限不容易去布纹,为此多次印刷打底或则淋涂打底或则转印打底或则刮涂打底,做亮面纹理不是很理想,做哑光OK,玻纤热弯温度较高,所以对油墨电镀都是考验)
C、3D成型好玻纤板+3D成型好的IML膜片贴合(就是先把玻纤板热压成3D弧形+热熔胶+3D成型好且装饰好的IML菲林PET,)这个方法建议不用试了,良率上不来。
D、3D成型玻纤+IMT膜贴合转移工艺(这是最新工艺,玻纤板热弯后+热熔胶+盖底+电镀+纹理+硬化层+离型+底膜组成,简化就是在热弯后的玻纤板上直接3D贴合IMT膜,当然这里是有难度的,贴合设备工艺和IMT底膜选择,也许有人说IMT膜撕掉后表面硬度不够,这不是重点,可以再淋涂一次高硬度硬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