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汉重臣张良和陈平,一个阳谋,一个阴谋,谁的计谋更胜一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汉重臣张良和陈平,一个阳谋,一个阴谋,谁的计谋更胜一筹?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3972031_120930037

在西汉的开国历史中,两位谋臣的名字永远不可忽视:一个是以智慧著称、深谙阳谋的张良,另一个则是善用阴谋、运筹帷幄的陈平。这两位智者,一明一暗,配合无间,共同助力刘邦打下大汉江山。然而,在这场计谋的较量中,究竟是谁的策略更胜一筹?他们的智慧碰撞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惊人秘密?

鸿门惊魂:谋士初显身手

公元前206年,秦朝覆灭,天下群雄并起。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位后来被誉为"汉初双璧"的谋士——张良和陈平,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出现,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混沌的局势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著名的鸿门宴上,张良展现了他高超的谋略。当时,项羽与刘邦在鸿门相会,项羽的谋士范增设下杀局,欲置刘邦于死地。

张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看破了范增的阴谋。他巧妙地利用项伯的心理,让项伯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不仅如此,张良还提前在诸侯中散布消息,让众多人前来见证,使项羽投鼠忌器。

这一系列阳谋,不仅化解了刘邦的危机,还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良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刘邦的前路,让他在险象环生中寻得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陈平也开始在刘邦阵营崭露头角。虽然出身平民,但他凭借机智过人的头脑,很快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陈平将展现出他独特的阴谋才能,为刘邦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

陈平的加入,犹如给刘邦的军队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原本势单力薄的汉军多了一份取胜的希望。

楚汉相争:谋士各显神通

随着刘邦势力的不断壮大,楚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中,张良和陈平各自发挥所长,为刘邦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智慧,如同两把利剑,直指楚军的要害。

张良提出了"明烧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他建议刘邦明面上烧毁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对项羽不再有觊觎之心。

与此同时,又暗中派韩信从陕西宝鸡出兵,一举夺回关中。这个计策不仅麻痹了项羽的警惕,还为刘邦重新获得与项羽抗衡的实力创造了条件。

张良的这个计策,犹如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剧,让项羽成为了舞台上被愚弄的主角,而刘邦则在幕后悄然崛起。

陈平则在荥阳之围中大显神威。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时,陈平提出了两个连环妙计。首先,他用离间计除掉了项羽的得力助手范增。

然后,他又设计让一名将领假扮刘邦出城诈降,吸引楚军注意力,使真正的刘邦得以突围而出。

这两招阴谋,不仅解了刘邦的燃眉之急,还为楚汉战争的局势转变埋下了伏笔。陈平的计策,如同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切断了项羽的左膀右臂,让楚军的实力大打折扣。

白登惊魂:陈平智救刘邦

公元前200年,刚刚建立的汉朝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刘邦亲自率军北征,却不慎陷入了匈奴单于冒顿的包围之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在这场危机中,陈平再次成为了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平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智慧。他敏锐地观察到冒顿单于对新纳的阏氏(王后)十分宠爱。于是,陈平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他派人向阏氏献上大量珠宝,并谎称刘邦要将汉朝最美的女子献给冒顿。这个消息让阏氏感到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她开始向冒顿进谗言,劝说他撤兵。

陈平的这个计策,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把复杂的军事对抗转化为了一场宫廷内的争宠戏码。

最终,在寒冬的困境和后勤压力下,冒顿单于接受了阏氏的建议,与刘邦达成协议后撤兵。陈平的这个计策,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匈奴内部的矛盾,还为双方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台阶,可谓一举多得。

这次危机的化解,不仅保全了刘邦的性命,更保住了刚刚建立的汉朝,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初权谋:谋士的职场博弈

随着汉朝的建立,张良和陈平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只是战场上的谋士,更多地参与到了朝廷的权力博弈中。在这个新的舞台上,两人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

在处置功臣韩信的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陈平积极参与,设计让刘邦以游云梦泽的名义召集并诱捕了韩信。

而张良则选择保持沉默,甚至在韩信被软禁期间,还与他一起整理兵书,这无疑引起了刘邦的猜忌。陈平的做法,显示出他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把握;而张良的态度,则体现了他对旧友的情义和对功臣的敬重。

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张良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独特立场。当刘邦想要废除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时,张良暗中给吕后和刘盈出主意,请来商山四皓助阵,最终使刘邦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个举动虽然暂时讨好了吕后,但也得罪了刘家其他人,为日后张氏家族的没落埋下了隐患。张良的这个决定,体现了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但也显示出他在宫廷政治中的不够圆滑。

相比之下,陈平在职场上表现得更为圆滑。在刘邦临终前欲除掉功臣樊哙时,陈平巧妙地周旋于刘邦和吕后之间,既完成了刘邦的命令,又保全了樊哙的性命,为自己赢得了吕后的好感。

陈平的这种做法,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处事灵活性,为他日后在朝中的长期生存奠定了基础。

谋士的归宿:一退一进的人生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良和陈平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叉。他们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取向,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张良在汉朝建立后不久就选择了归隐。他被封为留侯后,逐渐淡出了朝廷政治,转而研修黄老之术,云游四海。这个选择虽然让他避开了朝廷的勾心斗角,但也使他失去了进一步施展才华的机会。

张良的归隐,或许源于他对权力的淡泊,也可能是对日益复杂的朝廷政治的一种无奈选择。无论如何,他的选择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功成身退"的典范。

陈平则继续在朝中任职,经历了吕后专权和诸吕之乱等一系列政治风波。在平定诸吕之乱中,陈平再次展现了他的智谋,成功帮助周勃等人铲除了吕氏集团,迎立了汉文帝。

最终,陈平因功被任命为丞相,达到了仕途的巅峰。陈平的选择,体现了他对权力的追求和对自身才能的自信。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成为了汉朝政坛的中流砥柱。

从两人的职业生涯来看,陈平无疑更善于把握朝廷的权力脉动。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左右逢源,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

相比之下,张良虽然在战争时期贡献巨大,但在和平年代似乎略显力不从心。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官位高低来评判两人的成就。

张良的归隐,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功成身退"的哲学。

张良和陈平,这两位"汉初双璧",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良善用阳谋,长于全局谋划;陈平精于阴谋,善抓关键。在职场上,陈平的表现更胜一筹,最终官至丞相。

然而,无论是张良的归隐还是陈平的进取,都体现了他们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洞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