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推理模型?和普通大模型有何区别?
什么是推理模型?和普通大模型有何区别?
自从去年OpenAI o系列大模型问世,强化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很快成为行业新方向。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的爆火,推理模型更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推理模型?它有怎样的特点?和通用大模型有何区别?未来又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推理模型?
推理模型,顾名思义指具备推理能力的大语言模型,目前业内有“Understanding Reasoning LLMs”、“Reasoning models”、“Reasoning LLMs”等多种说法。
因为推理模型的核心在于面对复杂任务场景时,通过多步骤推理生成答案,且能通过在后训练或在线推理阶段加大资源投入,提升模型性能,它也被视为大语言模型发展的新方向,一种新的scaling law范式。
根据业内共识,推理模型始于OpenAI o1模型,继谷歌Gemini 2.0 Flash Thinking、QwQ-32B-Preview等推理实验模型后,在DeepSeek-R1迎来全面爆发。
目前,打造高能力的推理模型正成为OpenAI等很多大模型厂商在2025年前后的发展重点和战略方向。它的发展,意味着大模型能力和性能走向新阶段,实现以“结果为导向”到“结果和推理过程并重”的转变。
推理模型有何特点?
根据推理模型的运行方式和结果展示,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以下两大特点:
1.复杂任务/场景适应性强。
推理模型尤其擅长将复杂问题/任务分解后,高度还原人类的思维过程(如尝试和验证不同的方法,直至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输出结果),这种方式可能导致推理时间延长,但在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任务场景时,成功率和精准度却能成倍增长。
而且通过多场景的强化学习,大模型在新问题中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也更好。这也是大模型擅长领域从语言学拓展到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并快速向各领域渗透的一大内在原因。
2.可解释性更强。
相比以往直接输出答案,推理模型还会详细、分步骤给出推理过程,用来解释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虽然最终的答案可能和通用大模型直接生成的答案类似,但因为推理过程公开透明,使得一定程度上能打破大众对大模型“黑盒”问题的顾虑,推理模型生成的答案,可信度与可解释性也因此大幅增强。
此外,即便输出结果有偏差,通过检查和纠正推理步骤,也能更快发现问题,整个过程也更可控。
因为以上两大特点,推理模型同时显现出其他方面的特征。
比如擅长逻辑推理,但面对简单、基础的问答任务时,推理模型也可能把“事情想复杂”,导致思考过度,响应较慢。创造力爆棚的同时,也可能加剧模型幻觉的发生。
比如在Vectara公开的HHEM人工智能幻觉测试中,DeepSeek-R1的幻觉率为14.3%,远高于其他基础大模型(横向参测的GPT-4o、Claude-3.5-Sonnet、Gemini-1.5-Pro等主流LLM平均幻觉率约为3.09%-4.37%)。
数据来源:vectara
虽然不排除R1过高的幻觉率可能是没选对测试题(推理模型更擅长理科而非文科任务),但在专业场景及精细化业务场景中,过高的幻觉率显然有些致命。
另外,因推理模型涉及大量的运算和思考,它的推理时间可能更长,算力资源消耗也比普通大模型更多。
因为这层缘故,接入初代推理模型,比如OpenAI o1的ChatGPT Pro订阅费高达200美元/月,几乎是接入GPT-4o的ChatGPT Plus的10倍(每月订阅费20美元)。直到近期新一批推理模型火出圈,才让个人免费使用成为可能。
推理模型和通用大模型的区别?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推理模型和传统大模型的区别可能在以下几点:
以上仅供参考,具体应视实际使用场景、模型、性能差异等综合来定。
推理模型未来的方向发展?
模型推理的高度发展,让人们距离实现超级人工智能更进一步。
不过在现有的使用场景下,推理模型为了扬长避短,也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发展趋势。
比如推动推理模型自动识别是否需要长时间思考,以减少过度思考可能带来的资源损耗和高幻觉发生率;
推进动态化推理阶段算力资源配置,在实现Inference Scaling Law(也有人称为Test Time Scaling Law)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推理成本;
实现通用大模型和推理模型的结合,提高基座大模型在广泛任务和复杂特定任务中的适用性等。
而不管哪种,终极的目标依然在于全面提升大模型的能力,推动其在更多领域更多场景中的落地,以更低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