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医生建议:心率不超这个范围,不用担心猝死,该吃吃该喝喝
心内科医生建议:心率不超这个范围,不用担心猝死,该吃吃该喝喝
心跳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平时它就悄悄地跳着,没人去管,可一旦多跳几下或者少跳几下,立马就有人开始心慌了。
“心率高了会不会猝死啊?”“跳得慢会不会突然停了?”有些人就这样被自己的心跳“吓”出一堆毛病。其实,心率这个东西是有规律的,医生们早就研究得门儿清,只要心跳不超出某个范围,该吃吃,该喝喝,真的不用老是担惊受怕。
先说点简单的,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一般是每分钟60到100次。这个数值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它其实反映了心脏工作时的“节奏感”。
心率太快,就像跑步跑太快了,心脏可能会累得扛不住;心率太慢,就像电动车掉电了,供不上全身的能量。所以,心率落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说是身体“运转良好”的标志。
不过,这个“60到100”的标准不是死板的。比如运动员,他们的心脏更强壮,心率可以低到每分钟50次甚至更少,还完全没事。
而在紧张、兴奋的时候,心率跳到每分钟110次也不稀奇。关键看的是心跳有没有规律,快慢有没有原因。如果心率长期超过100次或低于50次,还伴随着胸闷、头晕,那就得重视了。
很多人对“心率快”这件事特别敏感,觉得只要心跳快了,离猝死就不远了。但实际上,心率快也分情况,有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些才是真的问题。
比如,跑步、喝咖啡、看恐怖电影,这些都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起来,带动心率加快。这是身体在为应对“状况”做准备,属于正常反应,不用大惊小怪。
还有发烧的时候,体温每升高1°C,心率就会增加10次左右,这是身体代谢加速的表现,问题也不大。
但如果心率经常超过每分钟120次,而且是在安静状态下,那就不是正常的了。这种“心动过速”可能是心房或者心室出现了异常放电,让心跳节奏失控。
研究表明,心率越快,心脏泵血的效率就越差,长此以往会增加心衰、心肌病的风险。
一项针对10万人群的调查发现,静息心率超过90次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心率范围内的人高出近50%。
再来说说心率慢的问题。有些人早上起床后测心率,发现自己每分钟跳不到50次,立马觉得自己是“要坏的机器”。其实,心率慢也分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身体素质好的人的确可能心率更慢。比如那些经常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他们的心脏更强壮,一次收缩可以泵出更多的血,心跳就不需要太快也能满足全身需求。
但如果心率慢得离谱,比如低于每分钟40次,还伴随胸闷、头晕,甚至一站起来就眼前发黑,那就要注意了。
这种情况可能和窦房结功能减退有关。窦房结是心脏的“节奏器”,控制着心跳的快慢。
年纪大了以后,窦房结的功能会有所下降,有些人甚至会出现心跳停顿几秒的情况。这种时候,心脏的供血会出现中断,严重的可能会引发晕厥甚至猝死。
大家对猝死的恐惧,很多时候和心率有关。其实,猝死更多是因为心脏的电活动失控,而不是单纯的心率过快或过慢。
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是室颤,也就是心脏的电信号乱成一团,导致心脏不能有效泵血。这种情况和心率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心脏的结构性问题或者某些潜在疾病有关。
研究表明,高危人群,比如心肌病患者、冠心病患者或者有严重心律失常史的人,猝死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对于这些人来说,监测心率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进行全面的心脏检查,比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还需要佩戴动态心电监测器。
别觉得心率是个“天注定”的事,其实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是可以让它更稳定的。
保持运动:适度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尤其是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研究显示,每周坚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能让静息心率下降10%左右,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调整饮食:高盐、高脂的饮食会增加心脏负担,建议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粮。比如钾含量高的食物(香蕉、菠菜),有助于调节心率。
减少咖啡因和酒精:适量喝咖啡没问题,但别过量。酒精会直接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喝多了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减压很重要:压力大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心率会跟着飙升。可以试试深呼吸、冥想这些方法,让心脏“缓一缓”。
戒烟: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想让心跳稳得住,这件事必须做到。
心率出现异常时,并不一定立刻有危害,但有些信号必须重视:
静息状态下,如果心率长期超过每分钟100次或低于50次,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表明它的节奏可能已经不正常了。
特别是心跳时快时慢、节奏混乱,还伴有胸闷、头晕等不适感,说明心脏供血可能出了问题,不能忽视。
还有一些人,在运动或稍微活动后,心率异常加快,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可能是心脏的代偿机制已经受限的表现。
此外,突发心悸、出汗、乏力,甚至直接晕厥,这种情况更要警惕,因为可能涉及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供血中断。
遇到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率监测等手段查明原因,避免潜在的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手段,判断是否有心脏疾病或者其他潜在问题。
心率异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延误了诊治时机。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张英,张志刚.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B),2016,37(07):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