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权威专家谈:南禅寺保护历程的回顾、认知与展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权威专家谈:南禅寺保护历程的回顾、认知与展望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4438486_121124384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有明确年号记载的最早木构建筑,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2021年6月5日,故宫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五台山南禅寺保护历程讨论会”,与会学者围绕南禅寺的保护历程、修缮理念及其历史价值展开深入讨论。


图1 讨论会现场(来源:祝萌摄)

1. 南禅寺保护历程回顾

1.1 南禅寺的发现与1954年草案

南禅寺于1953年1月被发现,当时已存在歪闪现象,采取了用戗柱支撑的临时措施。随后,祁英涛先生编制了初步修缮方案,但并未立即实施。1966年的邢台地震进一步加剧了南禅寺的损坏。1972年,国务院批复包括南禅寺在内的3处重要文化遗产进行维修。

1954年,祁英涛先生在社管局(文化部社会管理局)文物处任职,他与陈明达、陈继宗、李良娇、律鸿年、李竹君等6位同志组成勘查团,对南禅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测量和拍摄,证实其为唐代建筑,且为当时已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1.2 1974年南禅寺大修

从20世纪50年代的照片可以看出,南禅寺的拱窗和拱门在修缮后参照佛光寺进行了“唐代风格”的改造。这些改动反映了当时的文物保护理念。


(a)修缮前


(b)修缮后

图2 南禅寺修缮前后对比(来源:查群提供)

修缮前后,南禅寺的总平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发现时,大殿前有4个类似厢房的建筑,修缮后为了复原月台而拆除了靠近大殿的2个建筑。此外,屋顶鸱吻、出檐等也有所改变。


(a)修缮前


(b)修缮后

图3 南禅寺修缮前后总平面图对比(来源:查群提供)

在修缮过程中,祁英涛先生征求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包括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刘致平等。这些意见反映了当时对文物保护的慎重态度。

1.3 从大历史到小构件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行业,需要面对丰富多彩的保护对象,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的交叉。通过山西万荣稷王庙的例子,说明了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对建筑进行修缮时,既要保持最小干预原则,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2. 专家讨论与观点

2.1 南禅寺作为早期木构实例的研习价值

陈彤认为南禅寺大殿在建筑史上的意义非同凡响,它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精密比例控制。丁垚提到,南禅寺修缮时换下的主要构件和剥出的壁画都有编号保存,这体现了修复工作的细致。王辉强调了古建筑中灵活性的重要性,黄印武则从技术角度解释了出檐和台明的设计合理性。

2.2 当代语境下历史建筑真实性的再思考

黄印武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差异对实际操作有很大影响。张斌认为,从建造遗产的角度来看,保存现状比理想化的恢复更值得努力。赵鹏强调了文物保护过程中对文物的敬畏之心,以及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2.3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多方探索

董功提到,在工业文明面前,历史遗存显得异常脆弱,建筑师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张龙通过明清皇家建筑的研究,强调了复原研究在深化历史认知中的作用。温静通过日本遗产保护的经验,说明了专业分工和历史延续性的重要性。黄居正通过希腊雅典卫城、维罗纳古堡博物馆等案例,强调了价值评估和信息提取的重要性。

3. 总结

查群强调了稀有性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黄印武认为,文化遗产保护最终应回归以人为中心,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地把历史信息传递下去。王辉总结了五龙庙环境整治工作的体会,强调了可逆性和公众认知的重要性。丁垚认为,南禅寺的保护工程具有长远的学习价值,可以激发后代不断提问和学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