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真的能控制你的心灵吗?揭秘科学背后的神秘力量
催眠真的能控制你的心灵吗?揭秘科学背后的神秘力量
催眠,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常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被描绘成一种神奇的力量。然而,真实的催眠并非如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那般玄幻,而是一种有着坚实科学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将带你走进催眠的世界,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催眠的定义
什么是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它代表着神秘力量、前卫和控制,甚至会让人丧失意识与意志。比如一提到催眠,大家就会想到“给鸡催眠”、“搭人桥”等舞台表演式的催眠,这些只是利用心理暗示和参与者从众心理等手段实现娱乐目的。而真正的催眠治疗师所做的,是在催眠状态下给人做心理治疗,这属于学术领域内的治疗。
美国心理催眠协会对催眠给出的定义是:“催眠包括一个导入程序,在导入的过程中,被催眠者会被告知将会暗示其进入想象体验。催眠导入是一种最初实施的、持续的暗示,让个体去使用自己的想象,并可能会包含进一步详细的导入。催眠程序被用来鼓励被催眠者对于暗示做出反应以及去评估其对于暗示的反应。当使用催眠时,个体(被催眠者)在另一个个体(催眠师)的引导下对暗示进行反应,这些暗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主观体验,以及在知觉、感觉、情绪、想法或行为层面引入变化。”简单来说,催眠是一种注意力高度专注的聚焦体验。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与被催眠者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放松,让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在体验,并接受催眠师发出的“暗示”,从而影响被催眠者的认知和行为。
催眠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催眠其实无处不在。爱情的状态就是一种催眠状态,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朝思暮想着一个人。此外,当我们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打一个激烈的游戏或者看一部精彩的美国大片时,也都处于一种催眠态,我们处在与现实、与此时此刻的一种暂时分离中。
催眠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在心理治疗中,催眠可以被利用于四个方面:
- 暗示症状的缓解
- 寻找并调动个人的资源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教授具体的认知、行为、关系或者情绪技能,从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或改进情境管理能力
- 创造联想和解离,从而让个体和自己体验中的特定元素有更紧密的联结,或与其拉开距离。我们每天无数次地经历催眠的状态,很多的心理病理问题都是在催眠状态下形成的,因此它最好也在催眠状态下治愈。
催眠的神经科学基础
想你所想
涉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催眠体验会激活大脑中与这些感官相关的区域。当想象一个平静的环境,并在精神上调动感官时,大脑就会受到刺激,仿佛身临其境。即使是催眠引起的疼痛,也会激活通常由物理因素触发的大脑区域大网络,从而导致感知疼痛。想象既可以增加愉悦感,也可能增加焦虑感,有些焦虑症患者会无意中利用想象力来描绘令人焦虑的情景,从而导致更加焦虑。没有体力消耗的脑力训练也会导致肌肉力量的显著变化,例如经过心理肌肉收缩后,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区域之间的交流被认为得到了加强。
副交感神经兴奋
催眠对身心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中负责放松的部分是副交感神经系统(PNS),通常被称为身体的“休息和消化”系统。催眠会在经历过程中和经历之后增加 PNS 的活动,导致身体放松,减少焦虑,减少疼痛感知。一项研究调查了催眠对手术患者 PNS 的影响,发现当人们在麻醉前进入催眠状态时,PNS 活动显著增加,这与手术后主观舒适度的提高有关。
脑电波变化
大脑活动涉及化学物质,也需要生理电来响应或产生信息。催眠与 θ 波的增加有关,θ 波是一组较慢的波,振幅较高,与许多认知领域有关,包括注意力、决策、嗜睡、情绪唤醒以及记忆的存储和检索。一项研究发现,θ 波活动与催眠、更高水平的可催眠性和催眠期间对疼痛的反应降低呈正相关。此外,高度可催眠的人在催眠和常规基线条件下都表现出更高的 θ 波活动。在催眠状态下,θ 波的关联可能是情绪变化的基础。
脑区关联
诱导进入催眠状态会对多个脑区产生影响。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ACC)、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似乎是催眠体验的关键因素。dACC 具有监控环境中的错误、冲突、焦虑和奖励,控制行为以适应环境,激励实现某种结果等功能。脑岛参与内部身体机能和自我监控,DLPFC 参与工作记忆、任务参与和注意力。在催眠过程中,dACC 内的活动会减少,从而降低外部注意力。与此同时,脑岛和 DLPFC 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从而增强了内部身体意识。
虽然催眠的神经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实施催眠可以深刻影响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我们可以选择在生活中练习催眠,从而收获认知和行为上的益处。总之,催眠并非神秘的玄学,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治疗手段和身心调节方法。